中药材:风气草
·《中药大辞典》:风气草
【别名】汗苏麻(《贵州民间药物》),仁皂刺、乳痈药(《广西药植名录》)。
【出处】《贵州民间药物》
【来源】为菊科植物下田菊的全草。秋季采收。
【生境分布】生于水边及低湿地。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原形态】多年生革本,高30~100厘米。茎直立,基部稍有弯曲,着地的节上生根,上部分枝带紫红色,有细毛,下部光滑。叶对生;基部叶较小,花时凋落;中部叶卵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4~20厘米,宽3~12厘米,先端尖锐或圆钝,基部圆楔形或楔形,边缘有圆锯齿或大锯齿,两面疏生短毛;叶柄长1~6厘米。头状花序有梗,长1~3厘米,直径7~10毫米;总苞半圆形,苞片2层,狭椭圆形,长约5毫米,先端圆钝,基部稍有连合;管状花,长2.5毫米,上部钟形,5齿裂;花柱分枝伸出。瘦果倒椭圆形,长约4毫米,上部圆钝,下部窄狭,全体具腺点或细瘤;冠毛4枚,长约1毫米,基部连合成环。花期9~10月。
【性味】《贵州民间药物》:“性微寒,味辛甘。”
【功能主治】
①《贵州民间药物》:“除风湿,解表。治风湿骨节疼痛,外感。”
②《广西药植名录》:“治牙痛,乳痈。”
【用法用量】内服:浸酒或煎汤。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复方】治外感:风气草、姨妈菜、生姜各三钱,煎水服。(《贵州民间药物》)
【临床应用】治疗急性传染性肝炎:取鲜下田菊3~4两(或干品1~2两),水煎服,每天1剂。如黄疸已退,小便清利时,加瘦猪肉1两。忌酒。治疗180例,有一定效果。
【摘录】《中药大辞典》
------
·《中华本草》:风气草
【别名】仁皂刺、乳痈药、白龙须
【英文名】Common Adenostema Herb
【出处】出自《贵州民间药物》
【来源】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下田菊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denostemma lauenia(L.)O.Kuntze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鲜用或切段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水边、路旁、沼泽地及林下低湿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
【原形态】下田菊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茎直立,单生,通常上部叉状分枝,具白色短柔毛,下部或中部以下光滑无毛。叶对生;叶柄长1-6cm,有狭翼;叶基生者小,花期凋落,中部叶卵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4-20cm,宽3-12cm,先端凋落,中部叶卵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4-20cm,宽3-12cm,先端锐尖或圆钝,基部圆楔形或楔形,边缘有圆锯齿或大锯齿,两面疏被短毛。头状花序小,梗长1-3cm,直径7-10mm;总苞半球形,果期宽达10mm;总苞片2层,近等长,狭长椭圆形,长约5mm,先端圆钝,基部稍有连合;外层苞片大部合生,外面疏被白色长柔毛;管状花长约2.5mm,上部钟形,5齿裂;花柱分枝伸出。瘦果倒椭圆形,长约4mm,上部圆钝,下部狭,有侏点或细瘤;冠毛4枚,长约1mm,基部连合成环。花、果期9-10月。
【化学成分】全草含多种贝壳杉烷型二匝类成分:对映-11α-羟基-15α-乙酰氧基-16-贝壳杉烯-19-酸(ent-11α-hydroxy-15α-acetoxykaur-16-en-19-oic acid),对映-11α-二羟基-16-贝壳杉烯-19-酸(ent-11α,15α-dihydroxykaur-16-en-19-oic acid),(16R)-对映-11α-羟基-15-所代-19-贝壳杉酸[(16R)-ent-11α-hydroxy-15-oxo-kau-ran-19-oic-acid],对映-11-α-羟基-15-氧代-16-贝壳杉烯-19-酸(ent-11α-hydroxy-15-oxokaur-16-en-19-oic acid)[1],下田菊酸(adenostemmoic acid)A、B、C、D、E、F、G和下田菊甙(adenos-temmoside)A、B、C、D、E、F、G[2]。
【性味】味辛;微苦;性惊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风除湿。主感冒发热;黄疸肝炎;肺热咳嗽;咽喉肿痛;风湿热痹;乳痈;痈肿疮疖;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鲜品加倍;或浸酒。外用:适量,捣敷。
【各家论述】
1、《贵州民间药物》:除风湿,解表。治风湿骨节疼痛,外感。
2、《广西药植名录》:治牙痛,乳痈。
【摘录】《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