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手足口病与疱疹性咽峡炎的区别

  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临床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为主要表现。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致命性并发症。无合并症患儿预后良好,一般5~7d自愈。

  传染源:

  人是本病的传染源,患者和隐形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粪便排毒3~5周,咽部排毒1~2周)。

  传播途径:

  肠道病毒可经胃肠道(粪-口途径)传播,也可经呼吸道(飞沫、咳嗽、打喷嚏等)传播,亦可因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皮肤或粘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及物品等造成传播。

  易感人群:

  人对人肠道病毒普遍易感。不同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尤以3岁及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国外观察报告:在人群中,每隔2~3年流行一次

  流行特征:

  该病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全年均可发生,一般5-7月为发病高峰。托幼机构等易感人群集中单位可发生暴发。

  临床表现:

  手足口病潜伏期为2-10天,平均3-5天,病程一般为7-10天。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患者无发热,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一般预后良好;少数病例,特别是EV71感染患儿,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神经源性肺水肿、循环障碍等,病情凶险,可致死亡或留有后遗症。

  重症病例早期识别

  具有以下特征,尤其3岁以下的患者,有可能在短期内发展为危重病例,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有针对性地做好救治工作。

  (一)持续高热不退。

  (二)精神差、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

  (三)呼吸、心率增快。

  (四)出冷汗、末梢循环不良。

  (五)高血压。

  (六)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

  (七)高血糖。

  治疗

  1、一般治疗: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适当休息,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

  2、对症治疗:发热等症状可采用中西医结合等方法进行治疗。

  3、如出现高热、头痛、呕吐、精神软等其他情况要及时来医院就诊。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急性发热和咽峡部疱疹溃疡为特征的急性传染性咽颊炎。同一患儿可重复多次发生本病,系不同型病毒引起。

  传染源:

  疱疹性咽颊炎患者及隐性感染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可直接经由肠道、呼吸道传播,也可间接经污染的手、食品、衣服、用具等传播。

  流性特征:遍及世界各地,呈散发或流行,夏秋季为高发季节,主要侵犯1~7岁小儿。

  临床表现:潜伏期为2~4天。发热,热程大都2~4天。咽痛、流涎、拒食、烦躁不安。有时伴头痛、腹痛或肌痛,5岁以下小儿有1/4可伴发呕吐。咽部充血,口腔黏膜出现灰白色疱疹,周围绕以红晕。2~3日后红晕加剧扩大,疱疹破溃形成黄色溃疡。病程一般为4~6天,偶有延至2周者。

  部分手足口病患儿以疱疹性咽峡炎为首发症状,随后可在手掌、足底、臀部等部位出现红色皮疹。

  手足口病与疱疹性咽峡炎如何区分:

  两者都是肠道病毒感染引起,但病毒菌株和亚型有所不同。两者的传染性都很强。但相对来说,疱疹性咽峡炎临床要轻,很少出现严重病例。临床表现最大的区别,就是疱疹性咽峡炎的疱疹仅仅出现在口腔内,而手足口病的除了口腔里有疱疹外,手脚心,臀部、甚至躯干、四肢都有皮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