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细胞病毒性葡萄膜炎应该做哪些检查?
1、血清学检查血清学检查可以确定新生儿或婴儿是否有近期的或活动性感染。补体结合试验是测定抗CMV抗体最常用的方法,但此实验不能鉴别IgG和IgM,这种方法的敏感性虽然达90%,但免疫荧光和酶联免疫吸附技术更为敏感。阳性的血清抗体意味着宿主曾经感染过CMV,但并不意味着一定有组织病变。动态抗体测定发现IgG抗体效价增加4倍或4倍以上则对诊断有重要价值,更高的抗体水平对活动性CMV感染有更大的确诊价值。抗CMVIgM抗体的出现提示有近期感染,但不能确定为原发感染,因为在感染后它可持续数月,也可以在病毒激活时出现。此外在类风湿因子阳性时,也可出现假阳性结果。值得说明的是大量的IgG可以导致假阴性结果,这是因为IgG与CMV抗原有高度的亲和性,二者结合反使血清IgG水平下降,尤其是在新生儿更是如此。新生儿由于接受了高水平的母体IgG,假阴性结果可高达20%。IgM不能穿过胎盘,脐带血中的IgM提示宫内感染,在成人抗体效价的意义较小,因为大多数成人有阳性的抗体效价。
2、病毒分离培养病毒分离培养是确定诊断的重要依据。来自患者的多种标本如血、尿、唾液、玻璃体标本或视网膜脉络膜活组织检查标本等均可以用来进行培养。来自身体任何部位的标本培养发现CMV均有助于诊断。但由于感染后的个体可以排泄病毒长达数月至数年之久,活组织检查和培养结果应当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解释。从喉采集的标本及尿液标本进行培养最有价值,患者的视网膜下液、玻璃体、唾液腺、乳汁、精液、宫颈分泌液等也可发现阳性结果。培养通常使用成纤维细胞,病毒形成特征性的细胞改变一般所需时间较长,从数天至6周不等,但多在2~3周。目前已研制出快速的培养系统,在细胞培养8~32h利用免疫荧光单克隆抗体技术,检测早期和晚期蛋白,即可迅速确定诊断。
3、核酸测定分子生物学技术为CMV性视网膜炎的诊断提供了很大帮助。原位杂交或PCR技术可以测定组织中的CMV基因组,原位杂交是测定组织中CMVDNA或RNA的一种敏感技术,对于活动性CMV性视网膜炎,此种技术既敏感又特异。但对于已接受治疗的患者,由于无病毒复制,此种技术的诊断价值不是很大。PCR技术已用于测定房水、玻璃体、视网膜下液以及福尔马林固定的眼组织切片中的CMV,对于非典型病例的确诊有重要价值。抗病毒治疗可能对PCR的阳性率有一定的影响。Gerna等发现在治疗前12例患者的房水中PCR检测结果均呈阳性,但治疗开始后仅4例标本阳性。McCan等发现在未治疗的CMV感染患者,PCR技术检测的敏感性为95%,但在治疗后,其敏感性仅为48%。PCR技术是一种非常敏感的技术,任何污染都可造成DNA扩增,出现假阳性结果。所以在实验操作时应特别注意标本污染的问题。
4、组织病理学检查组织学检查可发现有核内包涵体的巨细胞,偶尔可看到颗粒状的嗜碱性包涵体。利用抗体检测病毒抗原的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和电镜检查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发现神经视网膜和视网膜色素上皮有抗CMV抗体染色,这些对诊断均有较大帮助。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CMV性视网膜炎在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时,通常显示受累的小动脉充盈延迟,在萎缩的视网膜色素上皮部位透光增强,但在色素堆积的部位可见荧光遮蔽。在某些部位发生显著的血管渗漏,而其他一些部位可以显示相对弱荧光(即在白色坏死区),小动脉狭窄和散在的微血管瘤也可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