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绝经期保健措施有哪些,围绝经期有哪些不适表现
一、围绝经期应该怎样保健呢
自我保健击退潮热
很多正处“围绝经期”的女性时常会突然感到自己的皮肤像着火似的发烫,脸烧得通红,内心也变得惶恐不安。这就是“围绝经期”女性的潮热现象。
出现潮热症状主要是由于女性雌激素分泌减少,对此采用补充雌激素的办法可改善症状,但最好还是掌握“自我保健”方法:
1放松身心:当潮热出现时应注意稳定情绪,采用放松和沉思方式,也可以喝一杯凉水。
2衣服调剂:女性出外时不妨穿内外两件衣服,以便在潮热发作时增减,最好选择易吸汗的棉质衣物。
3避免烟酒:酒精和尼古丁的刺激,会造成血压和精神方面的异常,故“围绝经期”女性不宜饮酒、吸烟,咖啡、茶等也应少饮。
保持愉悦赶走灰色心情
“围绝经期”女性的激素水平波动大,身体出现种种不适,加之精神压力大,很容易出现抑郁症。厦门市思明东方门诊部妇科杨鸿云主治医师指出,女性应学会心理调节,良好的情绪至关重要。
1培养广泛兴趣这样可从自己取得的成绩中看到自己的价值,引以为乐。
2学会转移矛盾当伤心、焦虑、生气时,应设法消除、缓和,变不利为有利,如听音乐、结伴郊游等。
3优化夫妻关系要比过去更注重优化夫妻关系,要以温柔的回报和激情的响应缓和厌倦和排斥,努力使自己“恢复”过去。
二、围绝经期有哪些症状表现
1、月经改变:大多数妇女月经变化从40岁左右开始,绝经年龄平均为49.5岁。少数妇女出现功能性子宫出血,甚至造成严重贫血。
2、泌尿生殖道改变:生殖器官开始萎缩,粘膜变薄,易发生老年性阴道炎及性交疼痛,憋不住尿等。
3、神经精神症状:主要为潮红、阵阵发热、出汗等血管舒张症状。情绪不稳定、激动易怒、抑郁多烦、记忆力减退、工作能力下降等。
4、皮肤皱纹逐渐增多,有的出现瘙痒、毛发开始变白脱落。腹部和臀部脂肪增多,容易发胖。
5、心血管系统变化:血压易波动,常出现高血压、心前区闷痛不适、心悸、气短,动脉硬化发生率增加,冠心病发病率也上升。
6、骨质疏松:从40岁左右起,女性骨质开始脱钙,每年钙丧失1%,如不补钙,可导致骨质疏松。其后果是脊柱的压缩,身材变矮,脊柱后突和行走困难,严重时产生脊柱压缩性骨折,容易发生骨折,常见于上肢桡骨远端及下肢股骨。女性骨折的发生率为男性的6~10倍。
三、围绝经期饮食原则有哪些
1、香蕉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6,当女性体内摄入足够的维生素B6,会维持经前稳定的情绪。由于维生素B6可以进步神经传送素的分泌,可有效缓解经前各种焦虑症状。
2、菠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可减少前列腺激素的分泌,而前列腺激素就是引起痛经的因素之一,因此摄入足够的维生素E可有效缓解痛经。
3、吃鱼可以补充更多的赘-3脂肪酸,研究表明,赘-3脂肪酸可缓解40%的痛经,同时赘-3脂肪酸可减少女性经期荷尔蒙的分泌,起到舒缓痛经的作用。
4、牛肉含有丰富的色氨酸,不少女性在经期那几天,晚上都会出现失眠症状,多补充色氨酸,可进步睡眠质量。
5、很多女性在经期就会出现面部爆长痘痘,这一现象是由于经期女性体内的锌含量较平常高很多,阻碍了正常的生理代谢,引起爆痘现象,多补充锌可缓解这种现象。
四、围绝经期的并发症应怎样治疗
1、精神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是围绝经期综合征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辅助使用自主神经功能调节药物,如谷维素、*(安定)有助于调节自主神经功能。还可以服用维生素B6、复合维生素B、维生素E及维生素A等。给病人精神鼓励,解除疑虑,建立信心,促使健康的恢复,建议病人采取以下措施延缓心理衰老。
(1)科学地安排生活保持生活规律化,坚持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少食动物脂肪,多吃蔬菜水果,避免饮食无节,忌烟酒。为预防骨质疏松,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妇女应坚持体育锻炼,增加日晒时间,摄入足量蛋白质和含钙食物。
(2)坚持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坚持劳动可以防止肌肉、组织、关节发生“废用性萎缩”现象。不间断地学习和思考,学习科学文化新知识,使心胸开阔,防止大脑发生“废用性萎缩”。
(3)充实生活内容如旅游、烹饪、种花、编织、跳舞等,以获得集体生活的友爱,精神上有所寄托。
2、激素替代疗法(HRT)
围绝经期综合征主要是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减少引起,HRT是为解决这一问题而采取的临床医疗措施,科学、合理、规范的用药并定期监测,HRT的有益作用将超过其潜在的害处。
(1)HRT临床应用指南根据2003年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绝经学组对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妇女治疗原则执行。
(2)药物种类和制剂①雌激素天然甾体类雌激素制剂如雌二醇、戊酸雌二醇、结合雌激素、雌三醇、雌酮;部分合成雌激素如炔雌醇、炔雌醇三甲醚;合成雌激素如尼尔雌醇。②孕激素对抗雌激素促进子宫内膜生长的作用。有3类:19-去甲基睾酮衍生物(如炔诺酮)、17-羟孕酮衍生物(如甲羟孕酮)、天然孕酮(如微粉化黄体酮)。③雌、孕、雄激素复方药物替勃龙进入体内的分解产物具有孕激素、雄激素和弱的雌激素活性,不刺激子宫内膜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