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套叠是什么引起的,带你认识小儿肠套叠的病因
小儿肠套叠是发生在婴幼儿时期的常见病理现象,通常指的是肠管的某一段套入和其相连的肠腔,使得肠内容物无法顺利通过。突然发作的小儿肠套叠,称作急性肠套叠;由于其他原因诱发的小儿肠套叠,称作继发性肠套叠。小儿肠套叠发病不分季节,一年四季都可能出现小儿肠套叠的病例,在春天和夏天,小儿肠套叠发病率较高。那么小儿肠套叠是什么引起的呢?这里小编就来给大家详细地讲解一下小儿肠套叠的病因。
1、饮食改变:对于一岁以内的婴幼儿,特别是半岁以后的婴幼儿,在逐步地添加辅食,增加母乳的量,此时成为了小儿肠套叠发生的高峰期。部分婴幼儿的肠道功能比较薄弱,不能马上适应食物的改变,此时食物出现较大的改变时,容易引起肠套叠。
2、回盲部特殊的解剖因素:婴幼儿时期,回盲部具有一定的生理特点,即游动性大,回盲瓣比较肥厚,小肠系膜长度相对整个肠道来讲所占比例比较长,而且这个区域中淋巴组织分布比较广泛、丰富,如果有炎症或食物刺激,就会极易发生肠道内部的充血、水肿,回盲瓣随着肠道运动向前移动,牵拉肠管,就可以形成套叠。
3、病毒感染因素:如果婴幼儿时期感染了肠道内腺病毒、轮状病毒感染,也有可能因为引发的炎症,诱发小儿肠套叠的发生。
4、自主神经失调:婴幼儿时期,交感神经发育相对比较慢,自主神经系统机制还没有成年人发达,容易导致运作失调引起小儿肠套叠。
5、遗传因素:小儿肠套叠的发生可能会有家族史,医生在询问家族史中即可得知。
综上所述,小儿肠套叠是一种常见于婴幼儿时期的病理现象。小儿肠套叠会造成小儿腹痛,哭闹不安。导致小儿肠套叠的原因主要有以上五点,如小儿添加辅食或者增加奶量后导致的饮食改变,回盲部特有的解剖结构,病毒感染,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及其遗传易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