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中医治疗手足多汗,小儿多汗如何应对

  一、手足多汗的中医疗法

  手足多汗症,临床并不少见,多与精神紧张、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或甲状腺机能亢进等有关。经临床实践表明,手足多汗症,采用中药或配合针刺穴位治疗,常可收到很好的疗效。

  1、中药治疗:取*30克、干姜5-7片。将以上二味药用适量水煎熬半小时后,取汁去渣倒入盆中,趁温把手足浸于药液中(药液要浸没手足背至腕、踝关节)。在浸泡过程中,可在药液中不断加入温开水,以保持药液的温度。每晚睡前浸泡一次,每次浸泡20分钟左右。连续使4-8次。

  2、针刺治疗:取双手“合谷穴”,用1.5寸长的毫针,快速进针5-7分深度,留针15-30分钟,留针期间轻轻捻转提插毫针3-4次,以加强针感。每日1次,连用5-8次。同法,足汗多者,取双足“三阴交穴”针刺,进针深度约1寸许。

  以上两种治疗方法任选一种即可,但若两法配合进行,白天针刺,晚睡前中药浸泡,其治愈时间可大大缩短。在治疗期间,不宜饮酒,不吃辣椒、大葱、大蒜、生姜等辛辣食物。“合谷穴”和“三阴交穴”部位。

  二、治疗多汗症的最好方法

  多汗症的主要表现是双手掌及足底长期湿润,严重者汗出滴水状,手足掌苍白无血色。部分患者额汗较多。其发病原因不明,机制是交感神经系统功能亢进,使外分泌腺分泌汗液增多。

  多汗症影响着0.6%~1%的人群,约30%的年轻人患有手汗症为主要表现的多汗症,该病有高达12.5%的家族倾向,大多数多汗症病人自幼儿时即出现症状,至青春期逐渐加重,严重影响学习生活,影响心理发育。

  多汗症的治疗曾有许多中西医方法,效果均不确切。胸交感神经链切断术的发明是以神经解剖生理学的发展为基础的,始于1920年,采用开胸手术,创伤较大,并发症多,影响美观,1951年出现内镜手术,1980年随着现代胸腔镜技术的发展,该手术在英美广泛应用,1995年中国应用于临床,效果奇佳,解除了患者多年的身心疾患。

  电视胸腔镜胸交感神经切断术在原有交感神经切除术发展而来,创伤更小,恢复更快,手术更简单、安全,是治愈手汗症及腋汗、足汗的唯一方法。

  电视胸腔镜胸交感神经切断术采用全身麻醉,术中半坐位使患者术后疲惫感大大减轻,双侧手术可同时进行或分侧进行,每侧胸壁作两个1cm入口,应用电视胸腔镜,胸外科医生观看显示屏进行手术操作,精密解剖交感神经第二或第三神经链,将其切断,手汗即时收敛,手肤温升高。术毕伤口作美容缝合,无需拆线。术后2天可出院,从事正常生活工作。

  临床研究中我们发现,60%的患者足汗同时消失,通过一段时期的研究,目前我们已将手术进一步简化,约半小时完成手术操作,术后并发症大大减少,对足汗较多患者我们有针对性地处理相应神经节段,效果理想。

  电视胸腔镜胸交感神经切断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是代偿性多汗,即双手足无汗,躯干及大腿出汗较前增加,发生率为20%,一般于术后7~15天缓解,无需处理;部分患者术后全身出汗减少,可出现短期低热,可自行缓解。

  严重的并发症是霍纳氏综合征,原因是手术损伤星状神经节所致,表现为伤侧半面部无汗,眼睑下垂,鼻唇沟消失,额纹消失,仔细操作可避免发生。所有患者术后在寒冷季节手足掌干燥,须经常使用润手霜。

  三、如何应对多汗宝宝

  小儿时期由于新陈代谢旺盛,平时活动量大,尤其是婴幼儿皮肤含水量较大,皮肤表层微血管分布较多,所以由皮肤蒸发的水分也多。再说小儿对冷热的自我调节能力比较差,即使晚上也爱出汗,这是正常现象。

  生理性多汗

  宝宝多汗大多是正常的,医学上称为生理性多汗。如夏季气候炎热而致小儿多汗;婴幼儿刚入睡时,头颈部出汗,熟睡后汗就减少;宝宝游戏、跑跳后出汗多,一般情况很好;冬天宝宝衣服穿得过多,晚上被子盖得太厚,加上室内空调温度过高,使得宝宝过热而出汗多。有的宝宝出汗仅限于头部、额部,俗称“蒸笼头”,亦是生理性出汗,父母不必担心。

  病理性多汗

  宝宝由于某些疾病引起的出汗过多,表现为安静时或晚上一入睡后就出很多汗,汗多可弄湿枕头、衣服,称之为“病理性出汗”。如婴幼儿活动性佝偻病、小儿活动性结核病、小儿低血糖、吃退热药过量及精神因素,如过度兴奋、恐惧等。有的宝宝有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也可引起病理性出汗。每种疾病除了出汗多以外,还有多种其他疾病表现,父母需带宝宝去医院就医,进一步做有关的检查。

  宝宝汗多,先应明确原因

  如果是生理性多汗的话,妈妈不必过分忧虑,只要除去外界导致宝宝多汗的因素就可以了。炎热夏季需经常开窗,有条件者用电扇或开空调,要注意风不要直接对着宝宝吹,尤其在宝宝睡着后,皮肤毛孔开放,身上有汗,风直接吹容易受凉。

  多汗宝宝,及时补充水分

  最好喂淡盐水,因为宝宝出汗与成人一样,除了失去水分外,同时失去一定量的钠、氯、钾等电解质。给宝宝喂淡盐水可以补充水分及钠、氯等盐分,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避免脱水而导致虚脱。

  及时给多汗宝宝擦干身体

  有条件的家庭,应给宝宝擦浴或洗澡,及时更换内衣、内裤。宝宝皮肤娇嫩,过多的汗液积聚在皮肤皱折处如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处,可导致皮肤溃烂并引发皮肤感染。

  中医中药治疗

  一般没有什么西药可以单独治疗宝宝多汗。可吃些中成药或汤剂以协助止汗。如用太子参15克,炙黄芪15克,红枣6-8只,煎汤口服。冲服黄芪颗粒冲剂,不必煎。有佝偻病的宝宝可以冲服龙牡壮骨冲剂等。

  四、小儿多汗食疗方推荐

  小儿代谢旺盛,在活动的时候会容易出汗,这是很正常的,叫做生理性多汗,但是有些时候宝宝在安静的时候,也会出汗,这时候妈妈们就要注意啦,这可能是病理性多汗,即小儿多汗症,那么小儿多汗该如何调理呢?下面就为大家带来了调理小儿多汗的食疗方!

  汗症的特点是以自汗为主,以头颈部及背部较明显,甚至白天自汗,晚上盗汗,经常浸湿衣服、头发。凡小儿患有高热疾病以后,或长期使用青霉素等抗生素,或服用发汗药过量,时间较长,都容易出现这种类型。

  1、莲桂汤

  莲子(去皮、芯)、桂圆肉各15克,加入清水五碗煮汤,喝汤吃莲子和桂圆肉。连服二周。

  2、参芪鱼汤

  党参15克、黄芪15克、鱼肉切块约50克,煮汤加调味料后食鱼喝汤。每周二至三天,可连服二周。

  3、桂芍参枣汤

  桂枝6克、白芍9克、党参9克煎后取汁,再将白米50克和大枣30枚倒入汁中煮粥,可连服数周。

  4、玉糯芡实粥

  玉米粉30克、糯米40克,芡实15克,同煮成粥加糖后食用,连服五天为一疗程,可常吃。

  5、腐芪鸡汤

  炒豆腐皮几张约30克,洗净,黄芪一两,小公鸡一只,同煮汤,加调味料做汤常服用;也可将炒豆腐皮一张,洗净,以温水泡发后切条,用油炒,再加调味料食用。此方有养胃敛汗作用。

  6、收汗汤

  浮小麦、麻黄根各9克、凤凰衣9克,水煎服,用于各种汗症。

  小儿多汗,可用以上食疗方配合调理改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