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蛔虫,肠道蛔虫病的症状
一、肠道蛔虫病的症状
腹痛:常为突然发作的剑突下钻顶样剧烈绞痛,病人面色苍白、坐卧不宁、大汗淋漓、弯腰捧腹、哭喊不止、十分痛苦,腹部绞痛时可向右肩背部放散,但也可突然缓解。腹痛多为阵发性、间歇发作,持续时间长短不一,疼痛过后,可如常人安静或戏耍,或精神萎靡。这种症状是胆道蛔虫病的特点,有助诊断。合并急性胰腺炎时,腹痛可扩展到上腹中部、左上腹及腰背部。若蛔虫致胆道穿孔,可出现全腹持续剧烈腹痛及腹膜刺激征。当蛔虫引起胆道出血时,可有上腹爆炸性疼痛、轻度黄疸和上消化道大出血三联征。胆道感染严重时,可出现败血症等。
恶心呕吐:常有发生,多在绞痛时,相伴发生,吐出物中可含胆汁或黄染蛔虫。有的为“干呕”,病人不能正常进食。部分病人可以恶心呕吐为首发症状,甚至为唯一症状,应注意鉴别。
全身症状:早期无明显发冷发热,当并发急性化脓性胆管炎、胆囊炎时可有发冷发热和黄疸。如并发肝脓肿、膈下感染、败血症等,则出现寒战高热,甚至中毒性休克等。
二、肠道蛔虫病的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数多为正常,急性大量感染初期及幼虫移行期,白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据报道,急性蛔虫性肺炎者嗜酸性粒细胞可达40%~80%,胆道蛔虫病与胆道并发细菌感染时,白细胞与中性粒细胞常明显增高。
2、病原检查:大便直接涂片方法简单,蛔虫卵检出率高,是目前诊断肠道蛔虫病的主要方法,三片法阳性率达90%以上,直接涂片阴性者,采用沉淀集卵法或饱和盐水漂浮法或改良加藤法可提高虫卵检出率,但方法较为复杂,肺蛔虫病或蛔虫幼虫引起过敏性肺炎时,痰中可检出蛔虫幼虫。
3、免疫学检查:成虫抗原皮内试验阳性率可达80%以上,其阳性可提示早期蛔虫感染或有雄虫寄生,有助于流行病学调查,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测显示:IgG及IgE呈高水平,但并无特异性。
4、B型超声检查:腹部B超对胆道蛔虫病者,可显示蛔虫位于扩张的胆总管内,但阳性率并不高。
5、X线检查:胃蛔虫病患者X线钡餐检查,可见胃内有大小与蛔虫相似的可变性圆条状阴影,若多条蛔虫平行聚集,则阴影如“稻米状”,虫体截面投影则呈“豆粒状”或“串珠状”影像,挤压后使虫体舒展散开,则上述影像随亦之变化,十二指蛔虫病患者,X线检查可见弧形,环形,“弹簧形”或“8”字形等影像。
6、纤维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可发现十二指肠及胆管内蛔虫,取出钻入壶腹孔的虫体可使胆绞痛迅速缓解,并可对胆管阻塞进行减压与引流。
三、肠道蛔虫病的治疗
1、治疗原则
以保守治疗为主,必要时手术治疗:
1)服驱虫净或驱蛔灵、肠虫清。
2)服阿司匹林(如有溃疡病者慎用或不用)
3)可选用*、氯丙嗪、阿托品肌肉注射以解痉止痛。
4)控制胆道感染:常用抗菌素为青霉素或链霉素;或去医院静脉补液中加适当抗菌素。
2、手术治疗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考虑手术治疗,切开胆总管取虫:
1)有严重并发症如急性胆道感染、肝脓肿,胆道内出血,坏死性急性胰腺炎等。
2)内科治疗无效或虽然症状消失,但在短期内仍多次复发者。
3、驱虫治疗
(一)苯咪唑类化合物:为广谱驱虫剂,可杀死蛔虫、钩虫等。其杀虫机理为药物对虫体有选择性、不可逆性地抑制其摄取葡萄糖的作用,使虫体内源性糖原耗竭,并抑制延胡索酸还原酶,阻碍三磷酸腺苷产生,致使虫体无法生存与生殖,最终死亡。常用的药物有:
1、甲苯咪唑(Mebendazole)儿童用量每天为50-150mg,成人每次150-200mg,早晚各次,连服3天;若未驱尽,三周后可再用第二疗程。该药驱蛔效果较佳,副作用少见,大量感染用此药驱虫时,可有腹痛、腹泻,但较轻微。
2、丙硫咪唑(Albendazole)商品名肠虫清,为新的广谱驱虫剂。剂量为400mg,一次吞服。疗效达90%以上。但在大规模治疗中,偶有发生口吐蛔虫的反应。
3、左旋咪唑用量为150mg,一次服用,本药驱蛔作用不及甲苯咪唑,但较哌嗪为优,副作用轻微,偶有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少数病人服药后出现肝功能轻度损害。早期妊娠、肝、肾疾患应慎用。
4、噻苯咪唑(Thiabendazole)成人每公斤体重25mg,早晚各1次,连服3天,日用量不可超过3g,此药已被甲苯咪唑所取代。
(二)噻嘧啶(Pyrantel)(商品名抗虫灵、驱虫灵)是广谱抗虫药,能使蛔虫肌肉剧烈收缩,引起痉挛性麻痹。用量为5-10mg/kg,晚1次顿服。副作用有头痛、头晕、呕吐等,对孕妇、急性肝炎、肾炎、严重心脏病及发热病人应暂缓给药。
(三)驱蛔灵(枸橼酸哌嗪)成人每次-4g,儿童每日每公斤体重150mg(最高量不超过3g)睡前顿服,连服2天,便秘者加服泻剂。副作用轻,偶有眩晕、呕吐、头痛等。此药已渐少用。
(四)苦栋皮:有效成分为川栋素。实验证明它能麻痹猪蛔虫头部,故亦有一定的驱蛔效果,但用量大时,有毒性作用。成品为川栋素片,成人200-250mg,空腹顿服,此药目前较少用。
(五)其他:有报道氧气驱虫及针灸驱虫,有时有意料不到的效果。
四、肠道蛔虫常见的并发症
蛔虫性肠梗阻
多见于小儿。由于虫数较多,扭结成团阻塞肠腔,引起部分肠梗阻。病人有阵发性腹痛、恶心、呕吐、腹壁软,可扪及大小不等粗麻绳样索状块物。如不及时治疗,可发展为完全性肠梗阻。
胆道蛔虫症
系蛔虫钻入胆道而引起,表现为剑突下突然发生阵发*痛或钻顶痛,可放射至背部及右肩部,难于忍受,极度不安。常伴有恶心及呕吐。腹壁软仅疼痛发作时腹壁轻度痉挛,剑突下明显的局限性压痛。当进入胆道的蛔虫退到小肠后,则症状突然消失。
肠道蛔虫常见的并发症还有,伤寒或少数胃、十二指肠溃疡病患者感染蛔虫后,蛔虫可穿破病变处肠胃壁引起穿孔,产生弥漫性腹膜炎。蛔虫向上逆行时可由鼻孔、口腔排出,或钻入耳咽管而引起耳鼓膜穿孔,并由外耳道排虫。偶而蛔虫可到达喉或气管,引起窒息。
五、肠道蛔虫的预防
蛔虫症好治不好防。好治是说优质的驱虫药疗效好,副作用少。不好防是说蛔虫卵经过许多途径都能进入人的肠道,例如经过污染的食物、污染的双手、污染的水源,都能造成感染。所以预防初次感染、重复感染都很重要。
因此要做大量的工作,才能杜绝蛔虫病,如消灭苍蝇、蟑螂,做好粪便的管理、水源管理和食物管理,教育孩子不要随地大小便,饭前便后坚持洗手,常剪指甲,不吮手指,生吃瓜果蔬菜要洗净,或用消毒液浸泡。如能认真做到这些,就不会再感染蛔虫卵。
1、注意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生食未洗净的蔬菜及瓜果,不饮生水,防止食入蛔虫卵,减少感染机会。
2、对病人和带虫者进行驱虫治疗,是控制传染源的重要措施。驱虫治疗既可降低感染率,减少传染源,又可改善儿童的健康状况。驱虫时间宜在感染高峰之后的秋、冬季节,学龄儿童可采用集体服药。由于存在再感染的可能,所以,最好每隔3~4个月驱虫一次。
3、对有并发症的患者,应及时送医院诊治,不要自行用药,以免贻误病情。常用的驱虫药物有丙硫咪唑、甲苯咪唑,左旋咪唑和构橼酸哌嗪(商品名为驱蛔灵)等,驱虫效果都较好,并且副作用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