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维生素的15个误区
目前公认的维生素共有14种,它们结构不同,作用各异,根据其溶解性可以分成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两大类,前者包括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4种,另外10种水溶性维生素中有9种统称为B族维生素,还有一种就是维生素C。
一般说来,水溶性维生素如果吃得过多,大部分都会迅速从小便中排出,所以不容易引起中毒,但是脂溶性维生素可储存在肝脏和脂肪组织中,排泄较慢,摄入过多时便会在体内积聚,从而产生各种中毒症状。
误区1。一般的孩子不需要补充维生素
从理论上说,如果能遵照平衡膳食的原则,合理调配食物,那么就无需在膳食之外再补充维生素。但是在实际生活中,要真正做到合理膳食还是有很多困难的,何况人们的膳食往往还会受到食物的市场供应、食品的加工烹调、个人的饮食习惯以及人体的健康状况等因素影响,因此机体很容易就会缺乏某种维生素。特别是日常膳食中维生素D的含量很少,所以宝宝从出生以后15天起,就要开始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一直要吃到满2周岁。
误区2。空腹吃维生素最合适
由于维生素的分子小、吸收快,如果在空腹时吃,其血液浓度升高很快,水溶性维生素便很容易经过肾脏从小便中排出。所以,选择餐后服用水溶性维生素,不仅不会影响其吸收率,还可以避免从体内流失。
误区3。凡是水果都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
只有柑橘类水果如柠檬、橙、橘、柑橘、山楂、鲜枣、柚子和草莓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平时常吃的苹果、梨、香蕉、桃、西瓜所含的维生素C并不多,每100克中大多在10毫克以下,远低于苜蓿(102)、香蕉(93)、荠菜(68)、辣椒(50)等蔬菜中的维生素C含量。
误区4。经常吃新鲜水果和蔬菜就不会缺少维生素
新鲜的柑橘类水果和有色蔬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和一定数量的β-胡罗卜素,后者在体内可以转变成维生素A。但是蔬菜和水果中缺少其他种类的维生素,因此单吃蔬菜和水果是远远不够的。要注意让宝宝均衡摄取各类食物,才能保证维生素的全面吸收。
误区5。不肯吃蔬菜,多吃一些水果就行了
蔬菜含有较多的不溶性膳食纤维(如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等)以及一些特殊的成分,如葱里的辣椒素、姜里的姜油酮、大蒜里的蒜素、萝卜里的淀粉酶等等,水果则含有较多的果糖、有机酸以及可溶性纤维如果胶等,所以水果和蔬菜不能相互代替。
误区6。可以用果汁来代替新鲜水果
果汁饮用方便、口味诱人而且久藏不坏,所以很受欢迎,但其所含的营养素与新鲜水果相比则相去甚远。因为果汁中只有少部分真正来自于天然水果,其余大部分是由糖分、香精和色素所组成的,即使添加了少量的维生素C,也因为溶解在水里而极易被氧化破坏,因此果汁不能代替新鲜水果。
误区7。大剂量的维生素C可以代替多元维生素
每种维生素的功能各不相同,因此维生素C不能代替多元维生素。而且随着维生素C摄入量的增加,其吸收率会逐渐降低,未被吸收的维生素C便可刺激肠道引起腹痛、腹泻。即使吸收较多,进入血液循环后也会很快从小便排出,因此不宜长期服用大剂量维生素C。
误区8。多吃维生素C会促进癌症的发生
确实有人在细胞培养中发现过量的维生素C有引起染色体畸变的可能,但是所需要的浓度很大(体内完全达不到这个水平),同时也有结果完全相反的报道。至于人体试验,迄今只有维生素C能够抑制亚硝胺(一种具有强烈致癌性的物质)的合成、从而发挥抗癌作用的报道,迄今还没有足够的依据表明维生素C有致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