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艾灸疗法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艾灸疗法历史悠久。数千年来,历代医家和劳动人民在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利用艾灸治疗疾病的临床经验,使灸辽逐步形成了系统理论。由于灸法成本低廉,操作方便,其适应症又很广,疗效显著且无副作用,既可祛除疾病,又能强身健体,所以数千年来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艾灸疗法具体起源于何时已无证可考,但因其用火,所以可追溯到人类掌握和利用火的旧石器时代。火的使用让人们认识到,用火适当熏烤或烧灼身体的某些部位,可以减轻或治愈某些病痛。于是,远古的先民就采用火烧灼身体固定部位的方法治疗疾病,灸法从此也就产生了。后来,又经过不断实践,人们最终选用了既易点燃又有药理作用的艾草作为灸疗的主要材料,于是将这种方法称为艾灸。

  关于艾灸疗法的记载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在出土的殷商甲骨文中,有这样一个字:形象为一个人躺在床上,腹部安放着一撮草,很像用艾灸治病的示意。另外,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也记载了许多灸法,其中有“以艾裹,以艾灸癫者中颠,令烂而已”的说法。同一时期,《黄帝内经。灵枢。官能》中亦有“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的记载。施灸主要用艾绒,《孟子。离娄》篇中说:“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苟为不蓄,终身不得”由此可见,在春秋战国时代,灸法已初具形态了。

  伴随着中医的发展,艾灸疗法也在不断完善。东汉医家张仲景,提出“阳证宜针,阴证宜灸”的见解。在《伤寒论》中,涉及有关灸法的内容12条,许多条文有“可火”,“不可火”的记载。三国时出现我国最早的灸疗专著——《曹氏灸经》,总结了秦汉以来灸法的经验。到两晋南北朝时期,灸法已被运用到预防疾病,健身强体等方面,而此时瓦甑灸的发明,为日后的器械灸打下了基础。

  到了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提出采用灸法预防传染病,治疗某些热性病的理论,并开创了灸辽器械运用的先河;至此,灸法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并有了专业灸师。宋元时期灸法备受重视了,国家医疗机构——太医局设针灸专科。北宋灸学著作《铜人俞穴针灸图经》详细地叙述了经络,俞穴等内容;王惟一制造了两具我国最早进行针灸研究的人体模型——铜人,这些对经穴的统一,针灸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此时,人们还发明了利用毛茛叶,芥子泥,旱莲草,斑蜇等有刺激性的药物贴敷穴位,使之发疱,进行天灸,自灸的方法。

  明代是针灸的发展高峰时期,《针灸大成》,《针灸大全》,《针灸聚英》等一批针灸著作相继问世。人们开始使用艾卷温热灸,桑枝灸,神针火灸,灯火灸,阳燧灸等灸法。后人将艾卷温热灸的艾绒中加进药物,发展成为雷火神针,太乙神针。

  明末清初世乱纷纷,历朝名医编撰之典籍多数惨遭流落,针灸亦只在民间流传,至此灸法的发展进程遭受重大打击。时至清末,由于西方文化的流入,灸法陷入了停滞发展时期,但由于其简便安全,疗效卓著,因而得以在缺医少药的民间流传下来。

  近年来,国内外出现了“中医热”“针灸热”,艾灸疗法也随之复兴,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出现了“燎灸”,“火柴灸”,“硫黄灸”等新灸法,发明了电热仪等各种现代灸疗仪器。同时,灸法在对休克,心绞痛,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骨髓炎,硬皮病,白癜风等疑难病症的防治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艾灸还开始涉及减肥,美容等领域,备受医学界的注目。

  艾灸疗法作为我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也一直对世界医学有着深远影响,针灸先后传入了朝鲜和日本,后又传入亚洲其他国家和欧洲。迄今为止,全世界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将我国的艾灸疗法作为解除患者病痛的治疗方法之一。作为我国的医学瑰宝,艾灸疗法也应走入寻常百姓家,为解除人们的病痛,造福于民创建奇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