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尿道炎用什么药好,远离尿道炎的方法有哪些

  一、尿道炎用什么药最好

  从西医的角度来讲,治疗尿道炎多使用抗菌素来治疗,常用的主要药物有以下几种:

  1、环丙沙星:250-500mg一天分两次口服。可静脉滴注。不宜跟茶喊类药物同时使用。

  2、红霉素:口服每天0.25g-0.5g每天3-4次,共服7-10天。

  3、土霉素250mg,每天4次,连服7天。

  4、氟哌酸200mg,每天3次,共用14天。

  5、氟嗪酸(氧氟沙星):口服200mg-300mg,每天2次,连服7-14天。亦可用氧氟沙星注射注液静脉滴注,但不可滴速过快。

  中医对于尿道炎的治疗效果也相当好。较为常用的治疗尿道炎的中药秘方有:

  1、用土茯苓、苦参各30克,黄柏、地肤子各20克。每日1剂,水煎外洗。

  2、取赤小豆50克,玉米须50克。煮汤饮之,每日1次,连服20天。

  3、用淡竹叶10克,鲜芦根50克,野菊花10克。水煎服,20天为1疗程。

  4、取冬苋菜子或根、生甘草各10克。水煎服用。

  5、用黄连10克,白花蛇舌草、马齿苋各30克,土茯苓、苦参、白鲜皮、瞿麦、萆薢、石菖蒲、川牛膝各l5克,木通、甘草各6克。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用。

  二、远离尿道炎的方法有哪些

  1、讲究个人卫生

  要勤洗澡,不提倡洗盆浴,衣物要单独存放;要经常换洗内裤,特别是新内裤或长久不穿的内裤,穿之前要清洗晾晒;穿透气好、吸湿性强的棉织品内裤,尽量少穿紧身裤或牛仔裤,多穿透气性好的裙装,这对保护女性身体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2、养成便前洗手的好习惯

  调查发现,人的双手粘有大量病原微生物,如衣原体、支原体等,它们可通过解便这一环节侵入尿道引起感染,所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也是至关重要的。

  3、掌握正确的外阴和肛门的清洗顺序

  经常清洗外阴和肛门,清洗时要讲究顺序,先洗外阴再洗肛门,切不可反其道而行之;毛巾及盆要专人专用,否则细菌很容易侵入尿道口。

  4、多喝水

  炎热的夏季里更应该多喝一些菊花茶、柠檬水之类的清热解暑的东西,要充分发挥水的消暑利尿作用,冲洗掉尿道中的寄生细菌,清除感染的隐患,也可避免尿量过少、过浓,以至不能及时把细菌等有害物排出体外。

  5、外阴洗剂及卫生巾的选择

  一定要购买正规厂家的产品,以免劣质产品破坏人体的正常菌群,反而降低局部的抵抗力。购买卫生巾要注意产品质量,且不宜久存,以免滋生细菌,引发外阴和阴道感染,当出现外阴瘙痒、白带增多的症状时应及早去看医生。

  6、充足的睡眠与合理的性生活安排

  每天保证充足的睡眠,不要熬夜,否则会降低身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注意把握好性生活频度,每周性生活超过3次者,尿道感染发生率大为增高,在夏季这一特殊阶段里要适当减少次数。

  三、尿道炎的危害有哪些呢

  一、导致慢性肾衰

  尿道炎最大的特点是很容易转为慢性,严重者可引起慢性肾衰竭,据最新资料统计,25%的慢性肾衰患者由尿道炎引起。

  二、造成尿道狭窄、排尿困难

  因尿道炎可以直接影响尿道的上皮,在感染的局部形成疤痕,而这种情况严重时可造成尿道狭窄,造成患者排尿困难。

  三、影响生育、可致不育

  长期的尿道炎症,可并发前列腺炎等感染,使前列腺液成分发生变化,进而影响精液的液化时间,精子活力下降,导致男性不育。

  四、反复发作、影响生活

  由于尿道炎通常会反复发作,炎症的刺激对人体生理和心理带来不小伤害,如尿急尿频、尿道刺痛、排尿困难等症状,使患者烦躁不安,影响生活。

  五、影响性功能、导致阳痿早泄

  由于疾病缠绕,各种症状和不适在性生活后加重,或直接影响性生活的感受和质量,让患者渐渐出现一种厌恶感,导致阳痿、早泄等现象。

  四、尿道炎的分类症状

  1、淋菌性尿道炎症状:简称淋病,分急性淋病和慢性淋病。急性淋病以排尿困难和尿道有脓性分泌物为主要系列症状。慢性淋病大多数为急性淋病转变而来,通常表现为尿道炎症状反复发作。

  2、急性尿道炎症状:尿道分泌物较多,开始为粘液,后逐渐变成脓性,同时出现尿频、尿急、尿痛。

  3、非淋菌性尿道炎症状:症状比淋病轻,尿道有刺痒感或灼热感,偶有刺痛感,尿道口有分泌物,但较淋病的分泌物稀薄,为清稀状或淡黄色,分泌物量也较淋病少。在长时间未排尿或晨起首次排尿前才逸出少量分泌物,有时仅表现为裤裆污染,有时病人无任何自觉症状。

  4、慢性尿道炎症状:分泌物少,症状轻,部分患者无症状。一般容易忽视和误诊。

  5、尿道出现脓性分泌物,开始为粘液性,逐渐变为脓性,并伴有尿道口红肿,黏膜外翻,尿急、尿频、尿痛、尿道刺痛、精神萎靡不振,严重者合并寒战高热,排尿困难等表现。慢性尿道炎患者分泌物会减少,非急性发作期尿频,尿痛,尿急等症状减轻,只伴有瘙痒或蚁行感,部分患者可无症状。一般容易忽视和误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