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宫颈癌分子靶向治疗药物有哪些?

  宫颈癌是世界范围内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病死率逐年增加且发病呈年轻化趋势,严重威胁女性健康。虽然宫颈癌的手术疗法日趋成熟,但对中晚期患者而言并未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肿瘤的靶向治疗是针对肿瘤细胞中特殊的分子进行的治疗,能特异性地与致癌位点相结合发生作用,具有专一性高和副作用小等明显优越性,其中以纳米材料为载体的肿瘤靶向治疗药物已成为当今抗肿瘤药物研发的重要方向和发展趋势。

  肿瘤靶向药物按作用机制不同主要可分为5类:

  (1)信号传导阻滞;

  (2)抑制血管新生、抗转移;

  (3)细胞周期调节;

  (4)基因治疗;

  (5)免疫疫苗疗法。

  尽管目前有少数肿瘤靶向治疗药物已进入临床试验或临床应用,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另外,生物和物理靶向治疗方法也显示了他们的优缺点。

  宫颈癌分子靶向治疗药物有哪些?

  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

  VEGF是一种分泌性糖蛋白,其与酪氨酸激酶受体结合后通过旁分泌、自分泌方式特异性地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和血管重建,对肿瘤的生长和转移至关重要。研究发现,VEGFmRNA表达水平与宫颈癌的临床病理分期、病理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肿瘤直径、深肌层浸润间均呈显著的正相关(P<0.05)。由此,VEGF及其受体已成为抗肿瘤治疗的的主要靶标。目前用于临床的靶向VEGF药物主要有贝伐单抗(bevacizumab,avastin)和帕唑帕尼(pazopanib),这类新药可以通过阻断微血管的形成而达到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或转移的目的。贝伐单抗在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方面已获得美国FDA批准,成为了第一种获得批准上市的血管生成抑制药,而VEGF拮抗剂在治疗宫颈癌和临床应用方面在国内外正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

  2、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拮抗剂

  EGFR是一种跨膜糖蛋白,可以激活酪氨酸激酶,控制细胞分裂和增殖,促进血管新生和肿瘤转移,与肿瘤的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研究发现EGFR在宫颈癌组织中明显过表达。EGFR是第一个作为肿瘤治疗靶点的生长因子受体。EGFR拮抗剂分为抗EGFR单克隆抗体和EGFR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两者均可通过抑制EGFR自体磷酸化及下游信号传导,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诱导癌细胞凋亡。抗EGFR单抗主要包括西妥昔单抗(cetuximab)、帕尼单抗(panitumumab,ABX-EGF)和曲妥珠单抗(trastuzumab),TKIs包括可逆性吉非替尼(gefitinb)、埃罗替尼(erlotinib)和不可逆性抑制剂EKB569。其中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吉非替尼是迄今为止研究最为广泛的口服小分子抗肿瘤药物,吉非替尼在宫颈癌Ⅱ期治疗中可以有效地控制疾病的发展。

  3、信号转导阻滞药物

  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可以调节肿瘤生长和细胞繁殖,参与蛋白质合成,是PI3K/Akt通路的主要靶点。mTOR的异常活化可导致许多肿瘤生成,其信号途径调控异常有助于肿瘤细胞增殖和宫颈癌细胞的存活。经观察,宫颈癌中的mTOR信号途径处于激活状态,mTOR激酶抑制剂主要有CCI-779。此外,人体还有许多与细胞凋亡信号通路有关的基因,如p53、bcl-2、mdm-2基因等,也成为了很好的宫颈癌治疗靶点。如重组人腺病毒p53注射液(gendicine),是一种很好的靶向抗肿瘤药物,具有广谱抗癌作用。

  4、细胞周期调控药物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是一类蛋白酶,与基因的表达调控及染色体的结构修饰有关。研究发现,HDAC抑制剂能够诱导乙酰化组蛋白在宫颈癌细胞染色质P21WAF1基因中的积累,抑制与宫颈癌细胞系相关的恶性表型基因的表达。靶向组蛋白去乙酰化酶的药物有丙戊酸等。另外,以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作为肿瘤治疗靶点的抑制剂种类繁多,载基因纳米粒注射剂是第一个获准上市的细胞周期调节因子类靶向抗肿瘤药,已广泛用于治疗各种顽固性癌症。

  5、其他靶向治疗药物

  环氧化酶-2的表达增强与多种类型肿瘤的致病过程有关。环氧化酶抑制剂主要以塞来昔布为代表。基质金属蛋白酶能通过破坏基质的降解平衡而促进癌细胞突破基底膜和细胞外基质构成的组织学屏障,从而侵袭周围组织使肿瘤发生转移。MMP抑制剂(MMPI)代表药物主要有巴马司他、普马司他等。还有一些抗HER-2的单抗,如赫赛汀(herceptin);抗CD20的单抗,如利妥昔单抗(rituximab);IGFR-1激酶抑制剂,如NVP-AEW541;泛素-蛋白酶体抑制剂(如bortezomib)等。另外,许多新型肿瘤靶向治疗药物如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反义mRNA抑制剂等也已成为目前宫颈癌基因治疗中的研究热点。

  温馨提示:具体用药请结合临床,由医生面诊指导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