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小儿鹅口疮怎么引起的,小儿鹅口疮怎么治疗

  在出生不久的宝宝身上,偶尔会出现不知名的拒食、哭闹,看似没有任何疾病的样子,不过检查宝宝口腔的时候会发现在舌头上往往会出现类似雪花片一样的乳凝状斑片,这就是导致小孩不吃不喝又哭又闹的罪魁祸首,医学界称之为“鹅口疮”。那么小儿鹅口疮是怎么引起的呢?怎么治疗呢?

  小儿鹅口疮的病因

  鹅口疮是由一种叫做白色念珠菌的霉菌所引起的口腔粘膜感染。事实上,在正常人的口腔、皮肤、阴道中均有白色念珠菌的存在,但是否发病主要取决于机体的适应性和抵抗力,以下情况均可引起感染:

  1、母亲阴道有霉菌感染,婴儿出生时通过产道,接触母体的分泌物而感染;

  2、奶瓶、奶嘴消毒不彻底,母乳喂养时,妈妈的奶头不清洁,都可以是感染的来源;

  3、接触感染念珠菌的食物、衣物和玩具。另外,婴幼儿在6~7个月时开始长牙,此时牙床可能有轻度胀痛感,婴幼儿便爱咬手指,咬玩具,这样就易把细菌、霉菌带入口腔,引起感染;

  4、在幼儿园过集体生活,有时因交叉感染可患鹅口疮;

  5、长期服用抗菌素,或不适当应用激素治疗,造成体内菌群失调,霉菌乘虚而入,并大量繁殖,引起鹅口疮。

  小儿鹅口疮的症状

  鹅口疮常见于周岁内的婴儿。多发生在口腔内舌、颊和软腭处,其主要表现为牙龈、颊黏膜或口唇内侧等处出现乳白色奶块样的膜样物,呈斑点状或斑片状分布。初起时常在舌面上出现白色斑膜,继而蔓延到牙龈和颊外,发病处有斑片白膜,周围黏膜充血。发病时口腔有灼热刺疼和干燥感,部分患儿伴有低烧的症状。严重时斑膜可波及咽喉、气管或肠道黏膜,有时可引起发热、呼吸困难或腹泻。患有此病的宝宝喝奶时会有刺痛感,因此经常哭闹不安或不愿意吃奶。

  小儿鹅口疮怎么治疗

  1、用药治疗

  (1)局部用药

  鹅口疮比较容易治疗,可用制霉菌素研成末与鱼肝油滴剂调匀,涂搽在创面上,每4小时用药一次,疗效显着。局部用药鹅口疮比较容易治疗,可用制霉菌素研成末与鱼肝油滴剂调匀,涂搽在创面上,每4小时用药一次,疗效显着。

  (2)全身用药

  症状严重的宝宝也可口服一些抗真菌的药物,如制霉菌素或克霉唑等,进行综合治疗。

  用棉花千蘸些制霉菌素溶液(每10毫升冷开水中含20万单位制霉菌素)涂在口腔患处,或用1%龙胆紫涂口腔;或用2—3%碳酸氢钠(小苏打)溶液洗口腔;或涂些冰硼散或硼砂甘油。以上药物每天可涂3—4次。

  吃奶后用1%龙胆紫溶液滴于新生儿的舌下,让其舌头活动而转涂到整个口腔。一般每日滴2—3次,同时补充复合维生素B和维生素C,每日二次,每次各一片,压碎成粉,加水溶解后喂。

  (3)妈妈饮食

  哺乳妈妈的饮食清淡,忌辛辣、酒类刺激性食品。一次喂乳不宜过饱,便秘者可喂服青菜汤。小儿奶瓶、奶头、餐具应经常清洁消毒。

  2、按摩治疗

  (1)清天河水300次,退六腑300次。

  (2)清肝经300次,清心经300次,揉小天心50次。

  (3)患儿俯卧,家长以手掌蘸少许麻油,沿脊柱两侧以小鱼际着力上下推擦背、腰部,以热为度。

  (4)清胃经50次,揉板门50次,然后,从横纹推向板门20次。

  (5)按揉大椎穴1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