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了解拔罐后的注意事项_拔罐后如何应对身体出现的问题

  一、拔罐后的注意事项有哪些呢

  (1)体位须适当,局部皮肉如有皱纹、松弛、疤痕凹凸不平及体位移动等,火罐易脱落。

  (2)根据不同部位,选用大小合适的罐。应用投火法拔罐时,火焰须旺,动作要快,使罐口向上倾斜,避免火源掉下烫伤皮肤。应用闪火法时,棉花棒蘸酒精不要太多,以防酒精滴下烧、伤皮肤。用贴棉法时,须防止燃着棉花脱下。用架火法时,扣罩要准确,不要把燃着的火架撞翻。用煮水罐时,应甩去罐中的热水,以免烫伤病人的皮肤。

  (3)在应用针罐时,须防止肌肉收缩,发生弯针,并避免将针撞压入深处,赞成损伤。胸背部腧穴均宜慎用。

  (4)在应用刺血拔罐时,针刺皮肤出血的面积,要等于或略大于火罐口径。出血量须适当,每次总量成人以不超过10ml为宜。

  (5)在使用多罐时,火罐排列的距离一般不宜太近,否则因皮肤被火罐牵拉会产生疼痛,同时因罐子互相排挤,也不宜拔牢。

  (6)在应用走罐时,不能在骨突出处推拉,以免损伤皮肤,或火罐漏气脱落。

  (7)起罐时手法要轻缓,以一手抵住罐边皮肤,按压一下,使气漏人,罐子即能脱下,不可硬拉或旋动。

  (8)拔罐后针孔如有出血,可用干棉球拭去。一般局部呈现红晕或紫绀色(淤血),为正常现象,会自行消退。

  二、拔罐后腰酸怎么办好

  临证首先宜分辨表里虚实寒热。大抵感受外邪所致者,其证多属表、属实,发病骤急,治宜祛邪通络,根据寒湿、湿热不同,分别施治。由肾精亏损所致者,其证多属里、属虚,常见慢性反复发作,治宜补肾益气为主。膏药治疗:由于膏药具有较高的稠度,故而其具备有效成分含量高、析出速度缓慢、作用长期持久、局部疗效切实,而且传统中药乌金膏外治法具有无痛苦、无并发症、安全便捷、疗效肯定等一系列优点,早已成为众多患者所首选之治疗方案。

  1、使背部肌肉放松,加速复原。如卧床休息以减少重力对身体的影响;保持正确作息姿势以免腰背部肌肉过度紧绷。

  2、适当运用药物,加强疗效。如,但切莫自行乱服成药,必须依照医嘱服用。

  3、可以通过刮痧,疏通经络,消除疲劳和肌肉紧张。通过对皮肤的摩擦和对体表软组织的挤压,使血液循环活跃,血流量增加,毛细血管扩张,供给相应组织营养与氧气,促进新陈代谢,从而改善局部组织的功能状态。调整经气、解除疲劳、增加免疫功能的作用。

  4、接受物理治疗,缓解疼痛,利用温热或电气等机械力量所产生的物理能量其镇痛的效果,组织调整回原来的正常状况。

  5、日常保健及腹肌、背肌的复健运动。

  6、加强营养,摄取钙、镁等矿物丰富及B族丰富的食物,同时避免增加心血管负担的油脂摄入,以更利于组织的迅速恢复。必要时,也可采用优质补充剂给予补充调理。

  三、拔罐后很痛怎么办呢

  1、疼是必然的,但是短暂的(也就是拔罐的时候疼,卸下罐后基本半天身体就慢慢恢复平常了,注意拔罐后最好4小时内不要洗澡沐浴,这时身体的毛细血管都彻底展开,这时洗澡如果受到脏污侵袭)2、绝对不会留下色素沉着,那些黑紫色的圆圈应该是你体内的一些寒气、一些毛细血管的代谢物之类的,一般过5-6天,那些圆圈就会彻底消失。

  为在拔了火罐后,导致背部的皮肤出现的缺血损伤,所以就可能会出现疼痛的表现,但是这个一般影响不大的。

  拔火罐时注意:

  1、拔火罐的时间和间隔,一定要好好把握,有的人因为享受这个过程,就经常拔火罐,结果把自己的皮肤搞的很糟糕,引起感染,而且造成皮肤重度瘀青。

  2、对于某些带有炎症或者本身有出血性疾病的患者来说,拔火罐不但无助,甚至会造成更强的破坏性后果。

  3、拔火罐之后,在一定时间内切忌不要洗澡,不要着凉,否则无病也会引起疾病,更有甚者加重病情。

  四、拔罐后有水泡是怎么回事呢

  中医中的拔罐是通过一种体外的物理方式将体内毒素逼出体外的过程,拔罐出水泡的实质就是皮肤皮下“充水”,体内的痰、饮、水、湿等病理产物以及水分在负压的作用下透过皮下组织,进入并停留在皮肤中,这样就形成了水泡。

  拔罐后有时局部皮肤除了出现出血点、瘀血等现象之外,有些患者会出现水泡,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1、患者体内风寒湿湿毒较盛,以湿气最为突出。起泡也是一种邪气外出的表现。有时会在罐壁上出现小水滴,也是湿邪的表现。

  2、留罐时间有点长。这一点因人而异,也是和体质有关系的。有人留罐20-30分钟也不会有起泡的现象。也有人5-10分钟就会起泡。所以一般第一次拔罐时间需要短一些,等对患者情况了解了,就可以适当放宽时间。

  3、罐子温度较高,这一点只有很小的可能性。有时做闪罐,如果造成罐体温度过高,这时留罐的话,会增加起泡的可能。

  4、部位的差异,同一个人拔罐,有的部位没问题,有的部位起泡。总的规律是背部、两胁、臀部容易起泡。

  5、拔罐过重,超出了承受能力。

  水泡的大小和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反应了机体内痰饮水湿的情况。水泡比较明显,数量较多,色白,周围皮肤温度不高则为寒湿证;水泡不太明显,数量较少,色微黄,或者浑浊,周围皮肤温度较高则为湿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