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古代人管癌症叫什么

  √

  现存中医文献里,最早出现“癌”字的,是12世纪时宋代的《卫济宝书》,和公元1264年的《仁斋直指附遗方论》。而最早描述癌症的,则是后者,书中说:“癌者上高下深,岩穴之状,颗颗累垂……毒根深藏,穿孔透里”。意思是说癌象岩石状,有毒根深藏于体内。

  癌症本身是一种恶性肿瘤,中医对肿瘤最早的文献记载是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殷商甲骨文“瘤”字的出现。二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已有筋瘤、肠瘤、昔瘤(指长时间形成的肿瘤)等的描述。《周礼?天官》则记载了周代“下士八人,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的治疗。这里所谓肿疡,就是对肿瘤这类疾患的描述。

  宋代《圣济总录》把腹内肿瘤叫做“症瘕”(音“征假”)。明代陈实功的《外科正宗》(公元1617年)中以“茧唇”称如今的唇癌。清代高秉钧在《疡科心得集》(公元1805年)把肿瘤叫做“失营”或“失荣”。因为这种病的后期,人体外表失去光泽荣华,“如树木之失于荣华,枝枯皮焦,故名也。”

  此外历代中医对恶性肿瘤的描述主要有下列病名:“噎膈”包括食道癌及贲门癌;“胃反”包括胃癌在内;“积聚”是指包括各种内脏肿瘤在内的胸腹部肿块;“症瘕”多指下腹部及盆腔肿块;对“崩漏带下”的描述则与宫体、宫颈癌症状相似;“石疽、失荣”则与恶性淋巴瘤及颈部转移癌症状相似。此外还有“肾岩”、“脏毒”等类似肿瘤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