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周围性瘫痪与中枢性瘫痪有什么不同

  瘫痪包括周围性瘫痪和中枢性瘫痪两种类型。周围性瘫痪也叫做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是比较常见的瘫痪类型。周围性瘫痪通常是脊髓前角细胞、脑干运动神经核等受损导致的,简单来说,就是下运动神经元受损导致的瘫痪,使得神经元所支配的肌肉无法感觉到冲动兴奋,失去正常的活动功能。中枢性瘫痪是指上运动神经元受损导致的瘫痪,那么,周围性瘫痪与中枢性瘫痪有哪些不同呢?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这两种瘫痪的不同表现。

  周围性瘫痪。在临床上,周围性瘫痪主要表现为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等,常伴有肌肉萎缩的现象,但是没有出现病理反射。导致周围性瘫痪的病因非常多,主要有急性脊髓灰质炎、急性感染、臂丛神经炎、多发性神经炎等。急性脊髓灰质炎发病很急,常表现为发热、咽痛、纳呆、恶心等症状,通常在发病的三天到五天后发生瘫痪,表现为下肢受累。虽然感觉存在,但是肌张力松弛。

  中枢性瘫痪。中枢性瘫痪是上运动神经元受损导致的瘫痪,也叫做痉挛性瘫痪、硬瘫。中枢性瘫痪是大脑皮层运动区锥体细胞受损导致的,上运动神经元受损后,无法调控下运动神经元,表现为肌张力增强、腱反射亢进等,会出现病理反射,但是没有肌肉萎缩的现象,呈痉挛性瘫痪。

  本文介绍了周围性瘫痪与中枢性瘫痪的不同病因和症状表现。周围性瘫痪与中枢性瘫痪是两种不同的瘫痪,前者是下运动神经元受损导致的,后者是上运动神经元受损导致的。导致神经元受损的原因有很多,通常是各种急性发作疾病,或者意外事故。瘫痪的治疗难度比较大,但是通过康复治疗可以一定程度改善患者的生活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