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背后长疖子怎么消除,疖子的中医疗法

  一、疖子治疗方法

  疖子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皮损处革兰染色和细菌培养可支持诊断。广泛的疖、痈血中白细胞计数增高。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所以对早期炎症结节,可用热敷或物理疗法(透热、红外线或超短波),也可外敷抗生素软膏,如莫匹罗星软膏。已有脓头时,可在其顶部点涂石炭酸。有波动时,应及早切开引流。对未成熟的疖,不应挤压,以免引起感染扩散。

  以下四种情况应系统用抗生素:

  1、毛囊炎位于鼻周、鼻腔或外耳道内。

  2、大的或复发性疖。

  3、皮损周围有蜂窝织炎。

  4、皮损局部治疗无反应。

  对于以上情况,应及时给予青霉素、头孢类、大环内酯类和克林霉素等对致病菌敏感的药物。对于皮肤有不适症状,不要随意用手挤压,避免进一步感染,造成更严重的后果。此时,应及早去确诊用药治疗,以免情况恶化。

  二、中医分类型治疗疖子

  (1)湿火蕴结型

  证见头面、项或背部皮肤发生质硬的结节,局部红、肿、热、痛,以后结节逐渐软化,中央形成脓栓,溃烂并排出脓液,伴发热、口渴、头身痛,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濡数。治宜清热化湿,解毒散结,方选五味消毒饮加减,药用:银花159,赤芍、野菊花、蒲公英、紫背天葵各129,当归、地丁、甘草各l09,花粉、浙贝母各69,每日一剂,水煎服。亦可选用荆防败毒饮、黄连解毒汤或仙方活命饮加减。

  (2)阴虚血热型

  证见疼痛性结节、脓疡在一处或多处发生,此起彼伏,缠绵不断,疖子肿脓成迟缓,其色暗红,伴口干,消谷善饥,心烦难寐,小便黄赤,舌质红,苔少,脉虚数。治宜滋阴清热,扶正托毒,方选滋辟汤加减,药用:山药309,生地、黄芪、银花、蒲公英、南沙参、北沙参各159,石斛、玄参、天冬、麦冬、山萸肉各l29,竹叶、灯心草、莲子心各69,每日一剂,水煎服。亦可选用清温败毒饮加减。中成药如六神丸、三黄丸、醒消丸、解毒消毒丸等可酌情选用。

  疖子肿未成脓时,可选用金黄散、芙蓉膏、黑布化毒膏、黑布膏、独子膏、碧玉膏等贴敷。脓出后可选用化脓散软膏外涂、拔疔纱条捻入、九一丹或二宝丹药捻引流等。

  炎症初期未成脓时,可选用金黄散蜜调或茶水调敷患处,亦可选用五倍子膏、芙蓉膏外敷。如黄连l09、生大黄309、芙蓉叶209、栀子159,共研细末用猪胆汁调敷患处,有较好的消炎止痛效果。局部形成脓肿时,可用火针点刺脓点排出脓液,亦可切开脓腔壁或拔甲排脓,脓腔内放人生肌玉红膏纱布以祛腐生肌。

  三、疖子的预防

  对于疖子的预防,最重要的还是要注意身体卫生,勤洗头、洗澡是预防本病的主要措施。若伤口过深就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延误伤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

  疖子的防治:夏天是疖子的多发季节,许多孩子的头、面部、脖子、腰背部都爱起疖子。这是因细菌侵入了人体皮肤的毛囊及其所属的皮脂腺引起的急性化脓性感染。疖子初起时,在汗毛孔部位出现小的脓疱,可很快发展成黄豆大到蚕豆大小的紫红色坚实结节,往往不止一个,疼痛较明显。3~5天后结节中央变软出现波动,最后破溃,排出粘稠的浓液而愈。倘若脓疖发生在面部,上唇和鼻子周围的“危险3角区”,可因挤压搔抓致细菌逆行经静脉进入颅内,从而引起危及生命的化脓性海绵状静脉窦炎。

  因此,疖子的防治非常重要。若多个疖子同时或者反复发生在身体各处,则称为疖病。

  四、疖子治疗原则

  1、系统治疗

  如果皮损位于鼻周、鼻腔或外耳道内;大的和复发的皮损;皮损周围有蜂窝织炎;皮损对局部治疗无效时可系统使用抗菌药物。早期、足量、足疗程有效抗菌药物治疗,常用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林可酰胺类/克林霉素等抗菌药物,最好根据细菌药敏试验来选择抗菌药物。

  2、局部治疗

  早期损害可外用抗菌药物包括2%莫匹罗星软膏、2%夫西地酸乳膏、复方多黏菌素B软膏、等。辅以温热敷可促进皮损成熟、引流和症状的减轻;紫外线、红外线、超短波等治疗对缓解炎症均有效。

  3、外科疗法

  早期皮损和急性炎症期应避免切开,当疖已局限化和有波动感后,可切开排脓引流。复发的疖病应预防自家接种。有人认为鼻腔或肛周及相邻的皮肤携带金黄色葡萄球菌。这些部位经常清洗,局部外用抗生素乳膏,经常换洗衣物和洗手。复发的疖病可口服利福平,连服10天,合并用氯唑西林,每日4次,或小剂量克林霉素,连服3个月。治疗无效的复发病例也可使用阿奇霉素或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