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鸭涎
·《中药大辞典》:鸭涎
【出处】《纲目》
【来源】为鸭科动物家鸭的唾涎。以生姜少许,塞鸭口中,将鸭倒悬,其涎即下。
【原形态】动物形态详“白鸭肉”条。
【功能主治】
①《海上方》:“治小儿痓风,头及四肢皆往后,以鸭涎滴之。又治蚯蚓吹小儿阴肿,取雄鸭涎抹之。”
②《食物本草会纂》:“谷芒刺喉,饮鸭涎。”
【摘录】《中药大辞典》
------
·《中华本草》:鸭涎
【英文名】Duck salia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
【来源】
药材基源:为鸭科动物家鸭的口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nas domestica Linnaeus.
采收和储藏:以生姜少许,塞入鸭口中,将其倒悬,即有口涎流出,收集鲜用。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鸭喜合群,胆怯。无飞翔力,善游泳。主食谷类、蔬菜、鱼虫等。
资源分布:我国大部分地区饲养,定型的3个类型为北京鸭、金定鸭(卵用麻鸭)、高脚鸭(卵肉兼用型)。
【原形态】家鸭,家禽。嘴长而扁平,颈长,体扁。翅小,覆翼羽大。用面如舟底。尾短,公鸭尾有卷羽4枚。羽毛甚密,色有全白、栗壳、黑褐等不同。公鸭颈部多黑色而有金绿色光泽,且叫声嘶哑。脚矮,前3趾有蹼,后1趾略小。
【归经】肝;胆经
【性味】味淡;性平
【功能主治】异物哽喉。主异物哽喉;小儿阴囊被蚯蚓咬伤肿亮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含漱或涂敷。
【各家论述】
1、《海上方》:治小儿厔风,头及四肢皆往后,以鸭涎滴之。又治蚯吲吹小儿阴肿,取雄鸭涎抹之。
2、《食物本草会纂》:谷芒刺喉,饮鸭涎。
【摘录】《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