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爬树龙
·《中药大辞典》:爬树龙
【别名】过山龙、过江龙、青竹标、金草箍、麒麟叶(《云南中草药选》)。
【出处】《云南思茅中草药选》
【来源】为天南星科植物下延崖角藤的根、茎。全年可采,洗净,切片晒干。
【生境分布】生于阴湿密林中,岩上或大树上。分布云南等地。
【原形态】常绿本质攀援藤本,长达8米。茎绿色,粗大,节处生根。叶大,长圆形,长40~50厘米,宽30~35厘米,羽状深裂通常几达中脉。肉穗花序无柄,圆柱形,长约20厘米,外托一白色大型佛焰苞片,苞片常脱落。
【性味】
苦,寒。
①《云南中草药选》:“淡,温。”
②《云南思茅中草药选》:“苦麻,寒。”
【功能主治】
活血散瘀,除湿,消肿。治骨折,跌打损伤,只湿性腰腿痛,痈疖疮肿,感冒,咽喉肿痛。
①《云南中草药选》:“活血散瘀,除湿止痛。”
②《云南思茅中草药选》:“接骨消肿,清热解毒,止血止痛,镇咳。”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外用:捣敷或研末调敷。
【复方】
①治骨折,跌打劳伤,枪伤:鲜过山龙,捣烂外敷或用根末调鸡蛋清外包。(《云南中草药选》)
②治蛇咬伤,痈疮疖肿:鲜爬树龙,捣敷。(《云南思茅中草药选》)
③治感冒,四肢酸痛,流行性乙型脑炎,风湿性腰腿痛:过山龙五钱至一两,煎服。(《云南中草药选》)
④治小儿百日咳,咽喉肿痛:爬树龙三至五钱,水煎服。(《云南思茅中草药选》)
【摘录】《中药大辞典》
------
·《中华本草》:爬树龙
【别名】三爪龙、三角枫、马龙头叶、飞蜈蚣、红三角枫、大叶绿葡萄、小爬树龙。
【英文名】Root or stem of Climbing Rhaphidophora
【出处】出自《云南思茅中草药选》。
【来源】
药材基源:为葡萄科植物菱叶崖爬藤和支南崖爬藤的根或藤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etrastigma triphyllum(Gagnep.)W.T.Wang [T.yunnanense Gagnep.var.triphyllum Gagnep.]
采收和储藏:全年或秋、冬采收,洗净,切片,鲜用呀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300-2700m的山地林中。
资源分布:1。分布于云南。
2、分布于云南西部。
【原形态】
1、菱叶崖爬藤木质藤本。小枝疏被短柔毛;卷须长达3-4cm,约有10条分枝,分枝螺旋状弯曲,顶端膨大。三出复叶互生;总叶柄长2-10cm,疏被短柔毛,后变无毛;小叶片纸质,菱状椭圆形、宽卵形或菱状卵形,长4.5-10cm,宽3.5-6cm,先端短渐尖或急关,基部宽楔形,边缘常稍呈波状,有小锯齿,中央小叶具短柄,侧生小叶较小,偏斜;侧脉约5对。聚伞花序伞状排列,直径2-3cm,分枝有短柔毛;雌花直径约5mm,无毛;花萼浅盘状;花瓣4,狭卵形,长约2.5mm,外面无毛;退化雄蕊长约0.3mm;雌蕊卵形,柱头4裂。浆果球形,直径约8mm。
2.云南崖爬藤本品与菱叶崖爬藤的区别在于:叶片草质,小技和叶均无毛。
【性味】辛;温
【功能主治】祛风湿;散瘀肿;续筋骨。主风湿关节炎;跌打瘀肿;骨折;烧伤;痈疮红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或浸酒。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敷。
【各家论述】
1、《云南中草药选》:活血散瘀,除湿止痛。
2、《云南思茅中草药选》:接骨消肿,清热解毒,止血止痛,镇咳。
【摘录】《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