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花椒根
·《中药大辞典》:花椒根
【出处】《纲目》
【来源】为芸香科植物花椒的根。
【化学成分】同属植物香椒子根皮含茵芋碱、小檗碱、马栗树皮素二甲醚。
【性味】《纲目》:“辛,热,微毒。”
【功能主治】
①《纲目》:“肾与膀胱虚冷,血淋色瘀者,煎汤细饮,色鲜者勿服。”
②《本草从新》:“杀虫。煎汤洗脚气及湿疮。”
【摘录】《中药大辞典》
------
·《中华本草》:花椒根
【英文名】Root of Bunge Pricklyash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
【来源】
药材基源:为芸香科植物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 Maxim.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Zanthoxylum bungeanum Maxim.2。Zanthoxylum schinifolium Sieb.et Zucc.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挖根,洗净,切片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喜生于阳光充足、温暖肥沃处,也有栽培。
2、生于林缘、灌丛或坡地石旁。
资源分布:1。分布于中南、西南及辽宁、河北、陕西、甘肃、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西藏等地。
2、分布于辽宁、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南、广东、广西等地。
【原形态】
1、花椒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3-7m。具香气。茎干通常有增大的皮剥,当年生枝具短柔毛。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叶轴腹面两侧有狭小的叶翼,背面散生向上弯的小皮刺;叶柄两侧常有一对扁平基部特宽的皮刺;小叶无柄;叶片5-11,卵形或卵状长圆形,长l.5-7cm,宽1-3cm,先端急尖或短渐尖,通常微凹,基部楔尖,边缘具钝锯齿或为波状圆锯齿,齿缝处有大而透明的腺点,上面无刺毛,下面中脉常有斜向上生的小皮刺,基部两例被一簇锈褐色长柔毛,纸质。聚伞圆锥花序顶生,长2-6cm,花轴密被短毛,花枝扩展;苞片细小,早落;花单性,花被片4-8,一轮,狭三角形或披针形,长1-2mm;雄花雄蕊4-8,通常5-7;雌花心皮4-6,通常3-4,无子房柄,花柱外弯,柱头头状。成熟心皮通常2-3,蓇葖果球形,红色或紫红色,密生粗大而凸出的腺点。种子卵圆形,直径约3.5mm,有光泽。花期4-6月,果期9-10月。
2、与前种的区别在于:小叶片15-21,对生或近对生,呈不对称的卵形至椭圆状披针形,长1-3.5cm,宽0.5-1cm;主脉下陷,例脉不明显。伞房状圆锥花序顶生;花被明显分为花萼和花瓣,排成两轮;无子房柄,蓇葖果表面草绿色、黄绿色至暗绿色,表面有细皱纹,腺点色深,呈点状下陷,先端有极短的喙状尖。花期8-9月;果期10-11月。
【性状】
性状鉴别根圆柱形,略弯曲,长短不一,直径0.5-3cm。表面深黄色,具深纵沟及灰色斑痕。质坚硬,横断面栓皮易碎,深黄色,较粗的根可见环纹,皮部深棕色,木部鲜黄色,味极苦,稍麻舌。
显微鉴别根横切面:外面为落皮层。韧皮部外侧散有少数石细胞,纤维单个或数个成束散在。导管单个或2-4个径向或切向排列。
【化学成分】同属植物香椒子Zanthoxylum schinifolium Sieb.Et Zucc.根皮含茵芋碱(Skimmianine)、小檗碱、马栗树皮素二甲醚(Esculetin dimethyl ether)。
【鉴别】理化鉴别薄层色谱:取本品粉末10g,乙醇回流提取,提取液浓缩至干,以10%盐酸溶解,滤过,滤液用氯仿萃取,回收氛仿至成2ml,作供试品溶液。另取两面针结晶8,以甲醇溶解成每1ml含1mg的对照品溶液。取上述两种溶液各约10μl点于同一硅胶H-CMC板上,以氯仿展开,展距10cm。取出晾干,喷雾浓硫酸显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红棕色斑点。
【归经】肾;膀胱经
【性味】辛;温;小毒
【功能主治】散寒;除湿;止痛;杀虫。主虚寒血淋;风湿痹痛;胃痛;牙痛;痔疮;湿疮;脚气;蛔虫病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煎汤洗;或烧炭研末敷。
【各家论述】
1、《本草纲目》:肾与膀胱虚冷,血淋色瘀者,煎汤细饮,色鲜者勿服。
2、《本草从新》:杀虫。煎汤洗脚气及湿疮。
【摘录】《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