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朱砂菌
【别名】橘皮蕈、胭脂菰、胭脂栓菌
【出处】吴林息园《吴蕈谱》载:“橘皮蕈,红如橘皮,味亦带辣。”即指多孔菌科栓菌属红栓菌,而其变种外形及生境分布与正种基本相同,因此也应当包括其变种血红栓菌。
【来源】
药材基源:为多孔菌科真菌红栓菌及血红栓菌的子实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红栓菌Trametes cinnabarina(Jacp.)Fr.[Polyporus cinnabarinus Jacp.ex Fr.;Boletus cinnabarinus Jacp.]2。Trametes cinnabarina(Jacp.)Fr.var.san-guinea(L.ex Fr.)Pilat[Polystictus sanguineus Fr.]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除去杂质,烘干备用。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生于多种阔叶树腐木上,偶生于针叶树上。
2、生于阔叶树腐木上,偶生于针叶树上。
资源分布:1。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中南、西南、及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等地。
2、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吉林、河北、山西、陕西等地。
【原形态】1。红栓菌子实体侧生无柄,木栓质,单生至覆瓦状叠生生,偶有半平伏而反卷。菌盖半圆形至扇形,(4-10)cm×(4-15)cm,厚0.5-0.2cm,干后变硬,盖面朱红色,有细软之短绒毛至无毛,粗糙,无环纹,后期稍平滑,橙红色、污红渐褪至淡红色或淡红褐色;盖缘薄或稍钝,全缘。菌肉淡红色至橙红色,木栓质,厚1-1.5mm。菌管与菌肉同色,菌管长4-9mm;管口面朱红色、橙红色或暗红色,后期呈黑色,管口圆形至多角形,每1mm间2-4个。孢子圆筒形,无色至淡黄色,平滑,(5-7)μm×(2-4)μm.2。血红栓菌子实体木栓质,与红栓菌极相似。唯菌盖厚度在5mm以下,盖面血红色,后褪至白色,常有浓淡相间的环纹。管口面暗红色,管口小,圆形,每1mm间6-8个。孢子无色,长椭圆形,稍弯曲,(7-8)μm×(2.5-3)μm
【性状】
性状鉴别1.红栓菌子实体无柄,菌盖扁半圆形或扇形,基部狭小,长径3-11cm,短径2-7cm,厚5-20mm。表面朱红色,有或无毛,微有皱纹。管口面橙红色、朱红色或黑色,管口圆形或多角形,每1mm间2-4个。木栓质。气微,味淡。
2.血红栓菌菌盖厚2-5mm,表面初血红色后苍白色。管口面暗红色,管口圆形,每1mm间6-8个。
【化学成分】
1、红栓菌含朱红菌酸(cnnabarinic acid),朱红菌素(cinnabarine),朱红栓菌素(tramesanguin)等。
2、血红栓菌:含血红栓菌素(pycnosanguine),朱红菌素(cinnabarine)和4个吩恶嗪-3-酮类(phenoxazin-3-ones),4-羟甲基喹啉(4-hydroxymethylquinoline),注游离糖,糖醇及有机酸等。
【性味】微辛;涩;性温。
【功能主治】解毒除湿;止血。主痢疾;咽喉肿痛;跌打损伤;痈疽疮疖;痒疹;伤口出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研末,外敷。
【摘录】《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