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檀香油
·《中药大辞典》:檀香油
【出处】《纲目拾遗》
【来源】为檀香科植物檀香的心材经蒸馏所得的挥发油。
【原形态】植物形态详“檀香”条。
【性状】纯檀香袖为无色乃至淡黄色略有粘性的油液,有檀香固有的香气。左旋性;在20℃能溶于6倍量之70%的乙醇中;比重0.973~0.985(25℃),旋亮度-15~-20°。
【化学成分】参见“檀香”条。
【药理作用】檀香油之抗菌作用不强,对伤寒杆菌之酚系数在0.1以下。能减轻无效的咳嗽;过量可引起胃、肾、皮肤刺激。用于小便困难,可改善症状。对大鼠饲喂0.5~2克/公斤数日后,可使尿路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减少60%。檀香油的抑菌浓度为1:64000~1:128000,对痢疾杆菌亦有效;1:32000浓度对鸟型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对大肠杆菌无作用。檀香油尚有利尿作用,麻痹离体兔小肠,对兔耳皮肤有刺激作用。
【性味】
①《纲目拾遗》:“味苦。”
②《中国医学大辞典》:“苦,温。”
【功能主治】
治胃脘疼痛,呕吐,淋浊。
①《纲目拾遗》:“除恶,开胃,止吐逆。”
②《中国医学大辞典》:“治心腹疼,腰肾痛,消热肿,并涂擦之。”
③《新本草备要》:“治白浊。”
【用法用量】内服:装入胶囊,每次0.02~0.2毫升(一日量1毫升)。外用:涂擦。
【制法】将檀香的心材切细,置大型蒸馏器内,经蒸馏后,可得3~5%的檀香油。此油宜密贮于瓶中,避免日光照射及泄气。
【摘录】《中药大辞典》
------
·《中华本草》:檀香油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来源】
药材基源:为檀香科植物檀香的心材经蒸馏所得的挥发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antalum album L.
采收和储藏:将檀香的心材切细,置大型蒸馏器内,经蒸馏后,可得3%-5%的檀香油。此油宜密贮于瓶中,避免日光照射及泄气。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野生或栽培。
资源分布:分布于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和南亚等地。我国台湾、广东、海南、云南有引种。
【原形态】常绿小乔木,高约10m。枝具条纹,有多数皮孔和半圆形的叶痕;小枝细长,节间稍肿大。叶片椭圆状卵形,膜质,长4-8cm,宽2-4cm,先端锐尖,基部楔形或阔楔形,多少下延,边缘波状,稍外折,背面有白粉,中脉在背面突起,侧脉约10对;叶柄细长,长1-1.5cm。三歧聚伞式圆锥花序腋生或顶生,长2.5-4cm;苞片2枚,钻状披针形,长2.5-3mm,早落;总花梗长2-5cm;花梗长2-4mm;花长4-4.5mm,直径5.6mm;花被管钟状,长约2mm,淡绿色;花被4裂,裂片卵状三角形,内部初时绿黄色,后呈深棕红色;雄蕊4,外伸;花盘裂片卵圆形,长约1mm;花柱长3mm,深红色,柱头浅3(-4)裂。核果长1-1.2cm,直径约1cm,外果皮肉质多汁,成熟时深紫红色至紫黑色,先端稍平坦,宿存花枝基多少隆起,内果皮具纵棱3-4条。花期5-6月,果期7-9月。
【性状】性状鉴别纯檀香油为无色乃至淡黄色略有粘性的油液,有檀香固有香气,左旋性;在20℃能溶于6倍量的70%的乙醇中;相对密度0.973-0.985(25℃),旋亮度(-15)-(-20)℃。
【化学成分】心材含挥发油(白檀油)3-5%。油含A檀香萜醇和β-檀香萜醇(α-,β-Santalol)90%以上,檀萜烯(Santene)、α-檀香萜烯和β-檀香花烯(α-,β-Santalene)、檀萜烯酮(Santenone)、檀萜烯酮醇(Santenone alcohol)、及少量的檀香萜酸(Santalic acid)、檀油酸(Teresantalicacid)、紫檀萜醛(Santal aldehyde)。树干、枝和根的心材含挥发油(白檀油)1.6%-6%;根部心材产油率达10%,茎部心材次之。挥发油的主成分为α-及β-檀香醇(α-,β-santalol),达90%以上;并含α-及β-檀香烯(α-,β-santalene)、檀烯(santene)、檀萜酮(α-santenone)、α-檀萜醇(α-santenol)、檀香酮(santalone)、檀香酸(santalic acid)、檀油酸(teresantalic acid)、异戊醛isovaleraldehyde)、檀油醇(teresantalol),以及三环准檀香醛(tricycloekasantal)。本部分另含檀香色素(santalin)、去氧檀香色素(deoxysantalin)及银槭醛(sinapyl aldehyde)、松柏醛(阿魏醛,coniferyl aldehyde,ferulaldehyde)、紫丁香醛(syringic aldehyde)、香荚醛(vanillin)。另报道国产檀香木含挥发油量高达10%,通常为2.5%-5%,云南引种7年的小树出油率较低(1.52%),侧枝更低(0.51%)。用GC-MS测定了含量较低的各组分,在20个化合物中,12个是已知化合物,如三环准檀香醛、α-檀香烯、α和β-檀香醇、α和β-檀萜醇,以及反-α-佛手烯(trans-α-berg-amotene)、香榧醇(nuciferol)及α-姜黄烯(α-curcumene)等。
【药理作用】檀香油之抗菌作用不强,对伤寒秆菌之酚系统夜0.1以下。能减轻无效的咳嗽;过量可引起胃、肾、皮肤刺激。用于小便困难,可改善症状。对大鼠饲喂0.5-2g/kg数日后,可使尿路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减少60%。檀香油的抑菌浓度为1∶64000-1∶123000,对痢疾杆菌亦有效;1∶32000浓度对鸟型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对大肠杆菌无作用。檀香油尚有利尿作用,麻痹离体兔小肠,对兔耳皮肤有刺激作用。
【炮制】将檀香的心材切细,置大型蒸馏器内,经蒸馏后,可得3-5%的檀香油。此油宜密贮于瓶中,避免日光照射及泄气。
【归经】胃;肾经
【性味】苦;性温
【功能主治】降逆和胃;行气止痛。主呃逆;呕吐;胃脘痛;腰痛
【用法用量】内服:0.02-0.2ml(每日量不超过1ml)。外用:适量,涂擦。
【各家论述】
1、《纲目拾遗》:除恶,开胃,止吐逆。
2、《中国医学大辞典》:治心腹疼,腰肾痛,消热肿,并涂擦之。
3、《新本草备要》:治白浊,
【摘录】《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