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王瓜
·《中药大辞典》:王瓜
【别名】钩、藈姑(《尔稚,),土瓜(《本经》),雹瓜(《圣惠方》),老鸦瓜(《本草图经》),野甜瓜、马雹儿(《丹溪纂要》),马剥儿(《医学入门》),马瓟瓜、公公须(《纲目》),杜瓜、鸽蛋瓜(《福建民间草药》),吊瓜(《浙江中药手册》),山冬瓜、水瓜(《闽东本草》),苦瓜莲、小苦兜(《江西民间草药验方》)。
【出处】《本经》
【来源】为葫芦科植物王瓜的果实。
【生境分布】分布江苏、浙江、湖北、四川、台湾等地。
【原形态】
多年生攀援性草本。根肥大,块状。茎细长,有卷须。叶互生;有柄;掌状,长宽约6~10厘米,浅3裂或5裂,缘具齿牙,粗涩有毛茸,下部叶有时分裂较深。花腋生,单性,雌雄异株;雄花少数,聚成短总状,长2~10厘米;苞片小,披针形,长2~3毫米;花萼长筒状,上端5裂,萼齿披针形;花冠白色,5裂,裂片边缘细裂呈丝状;雄蕊3,花药线形,结合;雌花单生于叶腋;花萼、花冠和雄花相似;子房下位,1室,花柱线形,胚珠多数。瓠果球形乃至长椭圆形,长5~10厘米,熟时带红色。种子多数,茶褐色,略扁,十字形,长约10毫米,宽6~8毫米,中央有一隆起的环带,花期夏季。果熟期10月。
本植物的根(王瓜根)、种子(王瓜子)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归经】
①《本草再新》:“入心、肾二经。”
②《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阴经。”
【性味】
苦,寒。
①《日用本草》:“味苦,平凉,无毒。”
②《医学入门》:“味酸。”
③《医林纂要》:“苦,寒。”
【注意】
①《品汇精要》:“妊娠不可服。”
②《本草从新》:“稍稍挟虚,切勿妄投。”
【功能主治】
清热,生津,消瘀,通乳。治消渴,黄疸,噎膈反胃,经闭,乳汁滞少,痈肿,慢性咽喉炎。
①《日用本草》:“止热躁大渴,消肿毒,除黄疸,行乳汁,通经水。”
②《医学入门》:“治噎膈。”
【用法用量】内服:烧存性研末入丸、散。外用:捣敷。
【复方】
①治消渴饮水:雹瓜去皮,每食后嚼二、三两,五、七度,瘥。(《圣惠方》)
②治反胃吐食:马雹儿,灯上烧存性一钱,入好枣肉、平胃散末二钱,酒服。(《丹溪纂要》)
③治大肠下血:王瓜一两(烧存性),地黄二两,黄连半两。为末,蜜丸梧子大。米饮下三十丸。(《指南方》)
④小儿发黄。用王瓜根生捣汁,每服三合。服三次即可见效。
⑤黄疸变黑。用王瓜根捣汁,清晨温服一小升,午刻黄水从小便排出。如未排出,可再次服药。
⑥小便不通。用王瓜根捣汁,稍加水,以竹筒海外侨胞药入尿道。
⑦大便不通。用上方吹入肛门内。
⑧乳汁不下。用王瓜根为末,每服一钱,酒送下。一天服二次。
⑨月经不利(小腹胀痛、带下或一月两次月经)。用王瓜根、芍药、桂枝虫各三两,共研为末,每服一匙酒送。一天服三次。此方名“土瓜根散”。
⑩反胃吐食。用王瓜烧存性,取一钱加枣肉、平胃散二钱,酒送下。
⑾筋骨痛。用王瓜子炒开口,研为末。每服一钱,酒送下。一天服二次。
⑿大肠下血。用王瓜一两(烧存性)、地黄二两、黄连半两,黄研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米汤冲服三十丸。
【摘录】《中药大辞典》
------
·《中华本草》:王瓜
【别名】钩、藈姑、土瓜、钩蒌、郭璞、雹瓜、老鸦瓜、野甜瓜、马雹儿、马剥儿、马瓟瓜、公公须、杜瓜、鸽蛋瓜、吊瓜、山科瓜、水瓜、苦瓜莲、小苦兜。
【英文名】Fruit of Japanese Snakegourd
【出处】
出自《神农本草经》。
1、《唐本草》:此物(王瓜)蔓生,叶似栝楼,圆无叉缺,子如栀子,生青熟赤,但无棱尔。根似葛,细而多糁。北间者累累相连,大如枣,皮黄肉白,苗子相似,根状不同。
2、《本草图经》:王瓜,今处处有之。叶似栝楼,圆无叉缺,有刺如毛,五月开黄花,花下结子如弹丸,生青熟赤。房间人呼为老鸦瓜,亦曰菟瓜。
3、《本草衍义》:王瓜,体如栝楼,其壳径寸,一种长二寸许,上微圆,下
【来源】
药材基源:葫芦科植物王瓜的果实。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richosanthes cucumeroides(Ser.)Maxim.[Bryonia cucumeroides Ser.]
采收和储藏:秋季果熟后采收,鲜用或连柄摘下,防止破裂,用线将果柄串起,挂于口光下或通风处于燥。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50-)600-1700m的山谷森林中或山坡疏林中或灌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东、华中、华南和西南等地。
【原形态】多年生草质藤本。块根纺锤形,肥大。茎细弱,多发枝,具纵棱和槽,被短柔毛。卷须2歧,被短柔毛。叶互生;叶柄3-10cm,具纵条纹,密被短茸毛和疏短刚毛状软毛;叶片纸质,阔卵形或圆形,先端钝或渐尖,基部深心形,边缘具细齿或波状齿,长5-13(-19)cm,宽5-12(-18)cm,常3-5浅裂至深裂,或有时不分离,裂片卵形或倒卵形,上面深绿色,被短绒毛和疏散短刚毛,下面淡绿色,必被短茸毛,基出掌状脉5-7条,细脉,网状。花雌雄异株;雄花总状花序,或1单花与其并生,总花梗长5-10cm,具纵条纹,被短茸毛;花梗短,约5mm,被短茸毛;小苞片线状披针形,长2-3mm,全缘,被短茸毛,稀无小苞片;花萼筒喇叭形,长6-7cm,基部径约2mm,全缘,被短茸毛,稀无小苞片;花萼筒喇叭形,长6-7cm,基部径约2mm,先端径约7mm,被短茸毛,列片线状披针形,长3-6mm,宽约1.5mm;花冠白以,裂片长圆状卵形,长14-15(-20)mm,宽约6-7mm,具极长的丝状流苏;雄蕊3,花丝短,分离;退化雌蕊刚毛状;雌花单生,花梗短,长0.5-1cm,子房长圆形,均密被短柔毛,花萼花冠与雄花同。审查实卵圆形,卵状椭圆形或球形,长6-7cm,径4-5.5cm,成熟时橙红色,平滑,两端钝圆,具喙;果柄长约5-20mm,被短柔毛。种子横长圆形,长7-12mm,宽7-14mm,被短柔毛。种子横长圆形,长7-12mm,宽7-14mm,深褐色,两侧室大,近圆形,径约4.5mm,表面具瘤状突起。花期5-8月,果期8-11月。
【性状】性状鉴别果实卵状椭圆形或椭圆形,长约6cm,栽培品可达9cm,宽3-6cm。先央窄,留有长3-7mm的柱基,基部钝圆。表时有10-12条苍白色条纹,熟后橙红色。果皮薄,光滑,稍有光泽。果梗长5-20mm。种子略呈十字形,似螳螂头,长约12mm,宽14mm,中央室成一宽约5mm的环带,两侧有扁圆形的较小空室,黄棕色,表面有凹凸不平的细皱纹。具香甜气,味甘微酸。
【化学成分】
果实含β-胡萝卜(β-carotene),西红柿烃(ly-copene)[1],7-豆甾烯-3β-醇(stigmast-7-en-3β-ol),α-菠菜甾醇(α-spinasterol)即是7,22-豆甾二烯-3β-醇(stigmasta-7,22-dien-3β-ol)[2]。
瓜皮含有机酸:壬酸(pelargonic acid),癸酸(capric acid),月桂酸(lauric acid),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十五酸(pentadecanoic acid),棕榈酸(palmit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棕榈油酸(palmitoleic acid),亚油酸(linoleic acid),亚麻酸(linolenic acid)等[3]。
叶含黄酮类成分:山柰甙(kaempferitrin)[4,5-,山柰酚-3-葡萄糖-7-鼠李糖甙(kaempferol-3-glucoside-7-rhamnoside)[5]。
【归经】归心;肾经
【性味】味苦;性寒
【注意】
1、《品汇精要》:妊娠不可服。
2、《本草从新》:稍稍挟虚,切勿妄投。
【功能主治】清热;性津;化瘀;通乳。主消渴;黄疸;噎膈反胃;经闭;乳汁滞少;痈肿;慢性咽喉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或和丸、散。外用:适量,捣敷。
【复方】1。治消渴饮水:雹瓜去皮,每食后嚼二、三两,五七度,瘥。(《圣惠方》)2。治反胃吐食:马雹儿,灯上烧存性一钱,入好枣肉、平胃散末二钱,酒服。(《丹溪篡要》)3。治大肠下血:王瓜一两(烧存性),地黄二两,黄连半两。为末,蜜丸梧子大。米饮下三十丸。(《指南方》)
【各家论述】
1、《日用本草》:止热躁大渴,消肿毒,除黄疸,行乳汁,通经水。
2、《医学入门》:治噎膈。
【摘录】《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