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想怀孕,你的体重合格吗?

  太轻不行?太重也不行?二胎政策开放,很多家庭都想再添一名新成员,但是,准备生孩子的你们有没有想过自己的体重合格了吗?

  1、怀孕了,你的体重标准吗?

  怎么才能知道自己孕前以及孕期的体重是否正常呢?别慌,专业指南告诉你!

  由美国医学研究所编制的妊娠期体重增加指南根据孕妇怀孕前的BMI指数作出分类:

  1、lBMI低于18.5kg/m2以下的属于体重过轻;

  2、lBMI介于18.5kg/m2与25kg/m2之间为正常体重;

  3、lBMI介于25kg/m2与30kg/m2之间为超重;

  4、lBMI超过30kg/m2为体重过重。

  而指南中对孕妇妊娠期体重增加作出如下建议:

  体重过轻的女性应增重12-18kg:正常体重的女性应增重11-16kg;体重超重的女性应增重7-11kg;肥胖女性应增重5-9kg。

  指南还提供了其根据女性的不同种族、年龄、身高或是否多胞胎等给予了关于体重增加的建议。

  2、增重是必然,但还得有度

  更何况一旦怀孕后,家里给孕妇大补小补的,运动也逐渐变少,坐等增重是必然的。虽然怀孕之后体重增加是正常想象,但是增重过快可就不正常了。而怎样的孕期增重才算正常呢?

  随着妊娠月份的增长、胎儿的发育、体内水分的潴留、血液总量的增加以及蛋白质和脂肪的储存等,孕妇体重逐渐增加。一般从妊娠第5个月开始,每周增加约0.5Kg,到足月时共增加约10Kg。如体重增加过快,应考虑病理情况。而早孕期由于早孕反应及食欲不振,体重可出现下降的情况。妊娠期女性应留意自身体重的变化,如果出现增加过多或相反的情况,应及时跟你的医生联系。

  3、超重、肥胖对你和孩子都不好!

  关注孕期的体重营养,可以有效地预防母亲及其后代的疾病发生。

  对于胎儿而言,其发育关键期期间,母亲的营养及其他因素可以通过表观遗传学的影响增加胎儿长大后患有肥胖症、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以及精神分裂等疾病的发生概率。

  而对于母亲而言,如果妊娠期间体重过多,可出现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等许多棘手的临床问题,而且肥胖的女性由于腹壁、会阴的脂肪增厚而影响产力及产道、使难产几率升高;再者,长期高血糖可导致巨大儿的发生,增加阴道分娩的难度。

  另外,多数文献表示:孕期BMI过低及低BMI者孕期体重增加过少均是早产的危险因素。保持体重正常才是硬道理!

  4、谣言粉碎机:节食对孕妇不好?!

  在很多人的认知中,妊娠期间孕妇的营养很重要,怎么能节食呢?这不是影响肚子里孩子的发育吗?

  但通过研究表示有很多妊娠期妈妈尽管在海吃胡喝,但对孩子的营养还是不足的。澳大利亚的一项研究中对50名年龄为18-25岁的超重或者肥胖的孕妇进行调查发现,可能出于心理因素(可能是想到这是个可以放开肚皮吃喝的阶段),她们的饮食摄入量和体重在发现怀孕后短时间内都有所增加了,而且偏于选择富含脂肪的食物,而不是水果和蔬菜。研究中发现所有参与者的饮食结构中,只有10%的蔬菜水果摄入量达标,而膳食摄入铁几乎没有达标的。而孕妇们这样的饮食结构只会增加自身的脂肪,对胎儿的补给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这里对孕妇所实行的节食,是志在控制热量摄入以及均衡饮食。而相关研究表明:尽管怀孕前孕妇的体重已属于超重或者肥胖,但通过妊娠期间对其进行饮食和运动干预,还是能改善其妊娠结局的。

  最新的一个研究对11444名孕妇进行了饮食及运动干预的研究,并记录干预对其妊娠结局的影响。

  参与干预的实验组中只有36%的人在怀孕期间体重超标,而没有参与干预的对照组中有45%的人体重超标。饮食干预包括低糖饮食,而运动干预则包括适度的强度运动,包括散步、有氧运动、普拉提和舞蹈。

  统计数据中发现:实验组(进行干预)的女性其高血压发生率较对照组低,而且行剖宫产率和生体重较大的宝宝(定义为超过4kg的婴儿)的概率也较对照组低,这也意味着进行干预的实验组通过运动和饮食干预减少了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而且控制饮食是预防妊娠并发症例如高血压、糖尿病最好的方法。

  这份研究结果也被WHO纳入制定关于产前保健的指导意见的最新证据中,相信很快会为孕妇孕前和孕期的体重管理,饮食运动建议提出系统科学的指导意见。

  5、如何在孕期管理体重?

  即使体重不达标,通过孕期的饮食运动干预还是能改善妊娠结局,那么孕期怎么才能对体重进行有效管理,为宝宝提供最好的优生环境呢?

  饮食:根据上面的孕前体重指数制定孕期体重的增长目标,提倡均衡饮食,少量多餐进食,保持营养均衡,让体重有条不紊地向目标体重徐徐前进。

  运动:孕妇可以坐一些轻体力的运动例如散步,瑜伽,孕妇操等,促使自身的血糖、血压及胆固醇降低,增强心脏、肌肉及骨骼的力量,增加阴道分娩的信心,也能舒缓身心。切记注意运动量及时间的调节,避免导致低血糖现象。

  其它:定期进行产检以及留意自身体重的增加情况。如果出现体重增加过多过快或过少,及时联系相关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