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如何治疗手脚出汗

  中医

  中医认为:手足汗出多而大便难者,属阳明热盛;手足汗出多而粘者,属脾胃湿热;手足汗出而手足心烦热者属心肾阴虚;手足汗而手足不温者,属脾胃虚寒。

  治疗:

  1、阳明热盛,燥结内结,宜苦寒攻下,如《医方类聚手足汗》曰:“阳明病,手足汗出,谵语,大便难,此热证也,与承气汤下之。”又如《东医宝鉴手足汗》认为:“手足者,津液自胃府傍达于外,则手足自汗,有热聚胃府,逼而出之者,此阳明证也,宜大柴胡汤下之。”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浊诸汗源流》亦曰:“而又有手足汗者,液自胃府旁达于外,则手足自汗。有热聚胃府,逼而出之者,此阳明病也,必当下,宜大柴胡汤。”清林佩琴在《类证治裁汗症》也指出:“胃腑热蒸,手足自汗,亦阳明病,当下,大柴胡汤。”

  2、手足汗,脾胃湿热者,宜清利湿热,如明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曰:“清脾者,治手足出汗,白术,苍术,茯苓,半夏,黄连各一钱,滑石,柴胡,升麻,甘草,羌活各五分,水二盏,加灯心煎八分,空心服。”祝建权认为脾主四肢,临床上手足汗属脾胃湿热者多见,治疗当以化湿清热,以蕾朴夏菩汤加减(蕾香,制半夏,茯苓等,光杏仁,生薏仁,川朴,泽泻,苍术,白蔻仁,通草)而获效。赵务俭认为手足汗出者于夏之际而发,因湿气主令,内外相搏,脾不运湿,故用三仁汤加味(杏仁,竹叶,葱仁,半夏,薏仁,川朴,通草,甘澜水,丹参,牛膝)口服治疗以清利湿热,理血通经,效果满意。

  3、手足汗,心肾阴虚者,宜滋阴清热,麦味地黄汤主之。夏建忠认为手足心汗多大多属阴虚阳亢之症,宜养阴清热,护液止汗,自拟护液止汗汤(生地黄,山萸肉,麦冬,知母,地骨皮,龙骨,牡蛎,五味子,酸枣仁,白芍,桑叶)治疗取效。张登部认为手足多汗症属心肾阴虚,心肾之阳偏亢,迫汗外出者,治宜滋心肾调营卫,固表止汗,针刺补复溜,阴郄,泻合谷,以复溜属肾,阴郄属心,能补心肾之阴而潜阳寓阴,故汗出得解也。

  4、手足汗,中阳不足,脾胃虚寒者,宜温补中阳,治宜理中汤加乌梅。刘明武认为手足汗出属胃中虚冷,阳气不固者,非理中,真武不能取效。张登部认为手足多汗症属心肾阳虚,卫气失于固摄,手足汗出者,治宜补心肾,固卫止汗,针刺补复溜,气海,以补心肾之阳,助卫外之气,方有固卫止汗之功。刘金英等认为顽固性手足自汗症属阳虚,治宜补气固卫,佐敛阴调营,生脉散加味(党参,黄芪,麦冬,五味子,炙甘草,牡丹,附子,获神,白芍,熟地,桂枝,远志,柏子仁)治疗,效果良好。

  西医

  手汗症的治疗有分内科及外科两种方法。

  内科药物治疗内科方面使用的抑制交感神经系统的药物,常会有口乾舌燥或肠胃障碍等副作用发生,使人不敢长期服用。而局部涂抹的药剂也因时效有限,需要时常补抹,并非很方便的方法。

  因为内科方法均有其有限性,故外科治疗便成为势之所趋了。外科手术治疗控制手部汗腺的交感神经位在於胸椎的第二及第三节,也就是大约位於乳头连线,再高一点的背部脊椎的两侧,只要将这两节的交感神经切断,就可以达到手部不流汗的目的。传统的手术方式是从背部中央切入,又把肋骨与脊椎相接处的骨头剪开,把两侧第二,第三交感神经节切除。因手术的时间约需2-3小时,术后有一约五~七公分的伤口,比较痛,相对复原需较长的时间,大约需住院3-5天。另外也有可能造成气胸(肺部漏气使得肺部无法呼吸,是一种有生命危险的后遗症),目前多半已由电视内视镜进行交感神经切除术所取代。此手术伤口小,不须缝合,手术过程只需不到半小时,等到麻醉恢复后,当日即可复原回家休息,且手术的成功率可高达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