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毒杀虫止痒药:蟾蜍
蟾蜍
别名:苦蠪(《别录》),蟾(《药性论》),虾蟆(《本草衍义》),蚵蚾(《全婴方论》),癞虾蟆、石蚌(《本草蒙筌》),癞格宝(《贵州民间方药集》),癞巴子、癞蛤蟆(《吉林中药手册》),癞蛤蚆(《药材资料汇编》),蚧蛤蟆、蚧巴子(《山东中草药手册》)。
性味:辛,凉,有毒。
归经:入心、肝、脾、肺四经。
入药部位: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等的全体。
形态特征:全体拘挛抽皱,纵面有棱角,四足伸缩不一,表面灰绿色或绿棕色。除去内脏的,腹腔内面为灰黄色,可见到骨胳及皮膜。气微腥,味辛。以个大、身干、完整者为佳。
蟾蜍的用法用量
外用:烧存性研末敖或熬膏摊贴。
内服:煎汤,1只;或入丸、散,0.3~1钱。
炮制:夏、秋捕捉。捕得后,先采去蟾酥,然后将蟾蜍杀死,直接晒干(东北、华北);或杀死后除去内脏将体腔撑开晒干(华东、中南、华南)。这种干燥蟾蜍,商品称为“干蟾”,除去内脏的商品习称“干蟾皮”。
蟾蜍的功效主治
功效:破症结,行水湿,化毒,杀虫,定痛。
主治:治疔疮,发背,阴疽瘰疬,恶疮,症瘕癖积,臌胀,水肿,小儿疳积,慢性气管炎。
蟾蜍的毒性
因服食蟾蜍引起中毒,文献屡有报道。一般均于煮食后30~60分钟发生中毒症状,主要表现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昏、头痛,甚或神志昏迷、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搏微弱、心律不整等,心电图的表现酷似洋地黄中毒。蟾蜍的卵及其腮腺、皮肤腺的分泌物,含有多种毒性物质,其他部分是否有毒,尚不明了。烧煮并不能破坏或消除其毒性。曾有2例小儿,合食煮熟之蟾蜍一只后均发生严重中毒症状。其中1例5岁患儿经抢救脱险;另1例1岁半患儿抢救无效,于发病后7小时左右死亡。故一般认为蟾蜍不宜食用,如用作外敷药,其毒素亦可能吸收入血而引起中毒,应加注意。
蟾蜍的配伍
①治一切疮肿、痈疽、瘰疬等疾,经月不瘥,将作冷瘘:蟾蜍一枚(去头用),石硫黄(别U研)、乳香(别研)。木香、桂(去粗皮)各半两,露蜂房一枚(烧灰用)。上六味,捣罗为末,用清油一两,调药末,入瓷碗盛,于铫子内重汤熬,不住手搅,令成膏,绢上摊贴之。候清水出,更换新药,疮患甚者,厚摊药贴之。(《圣济总录》蟾蜍膏)
②治发背肿毒未成者:活蟾一个,系放疮上半日,蟾必昏愤,再易一个,如前法,其蟾必踉蹡;再易一个,其蟾如旧,则毒散矣。若势重者,以活蟾一个,或二三个,破开连肚乘热合疮上,不久必臭不可闻,再易二三次即愈。(《医林集要》)
③治早期瘰疽:蟾蜍,将其腹切开一厘米创口,不去内脏,放入少许红糖。将患指伸入其腹内,经二小时后,可另换一只蟾蜍,共用十只左右可愈。治其他炎症也有效。(广西《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
④治疔毒:蜘蜍一个,黑胡椒七粒,鲜姜一片,将上药装入蟾蜍腹内,再放砂锅或瓦罐内,慢火烧焦研细末。每次五厘,日服二次。(《吉林中草药》)
⑤治胸壁结核和淋巴结结核破溃成漏孔:癞蛤蟆一个,白胡椒三钱,硫黄二钱。先将胡椒、硫黄塞入蛤蟆腹内,后用黄泥包裹蛤蟆厚约一、二寸,火内煨透,取出去泥,研细末,香油调成糊状,灭菌后,涂于无菌纱布条放入漏孔内,外盖纱布,每二至四天换药一次。(辽宁《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⑥治气臌:大虾蟆一个,砂仁不拘多少。为末,将砂仁装入蟆内令满,缝口,用泥周身封固,炭火煅红,候冷,将蟆研末,作三服,陈皮汤送下。(《绛囊撮要》蟾砂散)
⑦治腹中冷癖,水谷阴结,心下停痰,两胁痞满,按之鸣转,逆害饮食:大蟾蜍一枚(去皮及腹中物,支解之),芒硝(大人一升,中人七合,瘦弱人五合)。以水六升,煮取四升,一服一升,一服后,未得下,更一升;得下则九日十日一作。(《补缺肘后方》)
⑧治破伤风:虾蟆二两半,切烂如泥,入花椒一两,同酒炒热,再入酒二盏半温热,去渣服之,通身汗出效。(《奇效良方》)
⑨治五疳八痢,面黄肌瘦,好食泥土,不思乳食:大干蟾蜍一枚(烧存性),皂角(去皮、弦,烧存性)一钱,蛤粉(水飞)三钱,麝香一钱。为束,糊丸粟米大。每空心米饮下三、四十丸,日二服。(《全婴方论》五疳保童丸)
⑩治小儿疳瘦成癖几危者:蟾蜍去头皮脏腑,以桑叶包裹,外加厚纸再裹,火内煨熟,口啖二支,十余日愈。若口渴,咽梨汁解之。(《本草蒙筌》)
⑾治大肠痔疾:蟾蜍一个,以砖砌四方,安于内,泥住,火煅存性,为末;以猪广肠一截,扎定两头,煮熟切碎,蘸蟾末食之,如此三、四次。(《纲目》)
⑿治小儿走马疳,牙斵臭烂,侵蚀唇鼻,亦治身上肥疮:蚵蛾(黄纸裹,煨焦)、黄连各末一两,青黛一钱。为末,入麝香少许研和。先以甘草汤洗去皮,令血出涂之。疮干好麻油调,湿则干用。(《全婴方论》田酥散)
⒀治癣:干蟾蜍烧灰,以猪脂和涂之。(《僧深集方》)
⒁治舌口生疮:胆矾一分,干蟾一分(炙)。上研为末,每取小豆大掺在疮上,良久,用新汲水五升漱,水尽为度。(《圣惠方》蟾矾散)
蟾蜍的各家论述
①《纲目》:“蟾蜍入阳明经,退虚热,行湿气,杀虫匿,而为疳病、痈疽、诸疮要药也,《别录》云,治猘犬伤,《肘后》亦有方法。按沈约《宋书》云,张收为猘犬所伤,人云宜啖虾蟆脍,食之遂愈,此亦治痈疽、疔肿之意。大抵是物能攻毒拔毒耳。古今诸方所用虾蟆,不甚分别,多是蟾蜍,读者当审用之,不可因名迷实也。”
②《本草经疏》:“虾蟆、蟾蜍,本是二物,经云一名蟾蜍者,盖古人通称蟾为虾蟆耳。经文虽名虾蟆,其用实则蟾蜍也。今世所用者皆蟾蜍,而非虾蟆,其功益可见矣。味辛气寒,毒在眉棱皮汁中。其主痈肿、阴疮、阴蚀、疽疠、恶疮、猘犬伤疮者,皆热毒气伤肌肉也。辛寒能散热解毒,其性急速,以毒攻毒,则毒易解,毒解,则肌肉和,诸证去矣。凡瘟疫邪气,得汗则解。其味大辛,性善发汗,辛主散毒,寒主除热,故能使邪气散而不留,邪去则胃气安而热病退矣。破癥、坚血者,亦以其辛寒能散血热壅滞也。近世治小儿疳疾多用,以其走阳明而能消积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