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口有异味怎么清除才好?

  一些读者来信询医问药,提到口中出现异味,或苦、或甜、或酸、或咸等,咨询这是何因所致,预示着什么病变。

  中医望、闻、问、切四诊中的问诊,其中就有问其饮食与口味。问饮食多少,可知脾胃的盛衰;问口味好恶,可察脏腑的虚实。口味,即病人口中的味觉,因脾开窍于口,其他脏腑之气亦可循经脉上至于口。口中的异味,常是脾胃功能失常,或其他脏腑病变的反映,故询问病人口味的异常变化,亦可诊察内在脏腑的疾病。例如:

  1、口淡乏味:属脾胃气虚。因脾胃腐熟运化功能低下,病人食少纳呆,故感口淡乏味。

  2、口甜或黏腻:属脾胃湿热。因甜味入脾,湿热蕴结脾胃,浊气上泛于口,故感口甜或黏腻不爽。

  3、口中泛酸:属伤食。因暴饮暴食,损伤脾胃,食停胃中不化,胃中浊气上泛,故感口中酸馊。

  4、口苦:属热。可见于火邪为病和胆热之证。因苦味入心,心属火,又胆液味苦,故火邪炎上或胆气上泛,皆可使口中味苦。

  5、口咸:多属肾病及寒证。因咸味入肾,肾主水,肾病及寒水上泛,皆可使口中味咸。

  6、口辣:口内有辛辣味,伴见舌上麻辣感,或夹有腥味,皆为肺热,因辛味入肺,邪热之气蕴于肺中。

  7、口臭:口内出气有臭秽不洁感,多属胃火偏盛,常在温热病及“口疮”、“牙宣”等证中出现口臭。

  针对上述各种异味,可施行如下方法进行调治:

  1、口淡:有见于外感风寒的,以祛邪为主;若见于病后胃虚的,用六君子汤调理(人参、白术、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再加入藿香、蔻仁、佩兰叶等,芳化和中。

  2、口甜或黏腻:《内经》称为“脾瘅”,并谓“治之以兰”,兰草即佩兰,取其芳香清化,亦可用泻黄散加味(藿香、山栀、石膏、甘草、防风)。若口腻不爽,常伴舌苔厚腻,为湿浊极重,脾胃不化,可用平胃散(苍术、川朴、陈皮、甘草)和藿香、佩兰、叩仁、米仁。

  3、口酸:伤食者用保和丸之类(山楂、神曲、法夏、茯苓、陈皮、连翘、萝卜子);肝热乘脾者,用左金丸(黄连、吴茱萸)加神曲、焦山楂、枳实等。

  4、口苦:《内经》称为“胆瘅”。治宜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黄芩、木通、车前子、当归、生地、柴胡、甘草、山栀、泽泻)。肝热或心火上炎者亦可用白菊花、莲子心之类泡水饮。

  5、口咸:属虚火者,用滋肾丸(黄柏、知母、肉桂)引火下行;属虚寒者,用附桂八味丸(附子、肉桂、熟地、山萸肉、山药、茯苓、丹皮、泽泻)加五味子等。

  6、口辣:肺热者,用加味泻白散(桑皮、桔梗、地骨皮、甘草、黄芩、麦冬、五味子、知母)。

  7、口臭:

  ①“口疮”、“牙宣”者,用加减甘露饮(地黄、天冬、黄芩、枇杷叶、茵陈、枳壳、石斛、犀角、甘草)。

  ②口臭如馊腐者,属消化不良,伤食,用保和丸之类。

  ③胃火偏盛者,用清胃散加减(当归、黄连、生地、丹皮、升麻、大黄、石膏)。

  ④常有口臭秽气者,也可用藿香煎汤,时时含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