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认识和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
什么是糖皮质激素:又名“糖皮质素”、“肾上腺皮质激素”,是由肾上腺皮质束状带分泌的一类甾体激素,也可由化学方法人工合成。具有调节糖、脂肪、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和代谢的作用,还具有抗炎作用,称其为“糖皮质激素”是因为其调节糖类代谢的活性最早为人们所认识。
鼻用糖皮质激素的发展史
1948年,美国医生Hench和化学家Kendall合成了可的松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并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不久又开始用于哮喘的治疗,均获得了良好的疗效。随后有人将可的松悬液、强的松龙水剂、地塞米松、倍他米松等用于鼻内局部,但均未取得预期的效果。早期糖皮质激素由于肝脏首过代谢率低,全身副反应大,限制了其作为局部药物大量使用。直到1973年,丹麦学者Mygind报道鼻内局部应用二丙酸倍氯米松(beclomethasone dipropionate,BDP)治疗AR无明显全身性副作用,不但对常年性和季节性AR有效,而且还发现鼻息肉切除术后应用可以预防复发。目前,鼻内糖皮质激素已成为治疗AR最有效的药物,由WHO参与制订的临床指南“过敏性鼻炎及其对哮喘的影响”(Allergic Rhinitis and its Impact on Asthma,ARIA)将其推荐为治疗AR的一线药物。
其主要药理学包括:
①通过降低鼻黏膜炎性反应程度而缓解鼻堵;
②脂溶性的糖皮质激素分子穿过靶细胞膜进入细胞浆,与糖皮质激素受体结合,通过调节基因的转录,增加抗炎基因的转录和减少炎性基因的转录而发挥抗炎作用;
③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肝脏首关代谢率、脂溶性和效价强度等药理学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临床常用的布地奈德、丙酸氟替卡松和糠酸莫米松等均属第二代鼻用糖皮质激素,其临床疗效已得到充分验证。
鼻用糖皮质激素的安全性如何(儿童)?
家长常常“谈激素色变”,认为激素的副作用很大,不愿治疗或者一旦症状好转就自行停药。
糖皮质激素有明显的抗炎、抗过敏和抗水肿作用,不少患者对鼻用激素存在认识误区,平时大家所接触的激素多指全身运用的糖皮质激素(注射或口服),其产生的副作用确实是不可低估的。而鼻喷激素是局部用药,使用剂量相对全身用药来说是非常少的,真正能进入全身被利用的药物要小于所用药量的0.1%,而且目前有研究数据显示,使用推荐剂量的鼻用激素(连续应用两年)对儿童生长没有影响,所以说鼻用激素安全性是非常高的。当然,并不是说鼻用激素没有任何副作用,有少数病人长期应用可能出现鼻腔干燥、鼻出血等不良反应。临床上,可以通过配合正确的喷药方法,控制剂量和使用疗程等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和最小副反应。
如何合理使用鼻喷激素:
合理使用方法具体地说比如鼻喷激素最好早晨使用,因为早晨用药与体内激素分泌时间相对一致,这样即使长期反复使用对患者自身激素分泌也不至于产生抑制,就可大大减少副作用。对于合并有哮喘的孩子,易在夜间发作,因夜间体内自身激素水平最低,这时喷入或吸入激素对预防哮喘发作很有作用。
鼻喷剂使用的方法正确与否不仅直接影响到疗效,也对减少副作用密切相关。每次喷药前,应先将药液摇匀,确保喷出有效喷雾。使用时,患儿头部取直立位稍向后倾斜,将喷口略朝向鼻腔外侧,一般用左手喷右鼻,右手喷左鼻。喷药后,可头部仰起2分钟~3分钟,让药液向鼻腔后倒流,最后吐出进入咽部的药水。掌握正确的喷鼻方法可以减少鼻黏膜糜烂、出血、溃疡甚至鼻中隔穿孔的可能。鼻用激素使用疗程应不少于4周,然后根据症状控制及检查情况逐渐减少用药的次数和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