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哪些不良因素会引发儿童攻击行为疾病

  在生活中有很多儿童喜欢暴力,总会攻击、侵犯事物或是他人,可表现在行为动作和语言方面,长期下去就会患上儿童攻击行为疾病。疾病的发生与很多不良因素有联系,那么哪些不良因素会引发儿童攻击行为疾病呢?不良因素可从多方面来看,下面就为大家解答疑惑。

  一、幼儿自身的因素

  在以前的研究中忽视了认知对幼儿攻击行为的影响,近十年的研究表明,认知在幼儿的攻击行为中起着重要的中介和调节作用,幼儿对伤害情境中他人意图的知觉和归因决定着幼儿是否发动实施攻击行为。在面对一个意图不明的消极结果时,攻击性幼儿容易把它归因为同伴出于敌意造成的,于是便对同伴实施侵略,非攻击性幼儿在面对这样一个情境时,往往归因于同伴无意造成的,也就不会产生攻击行为,攻击性的幼儿在对事件线索的利用上存在着一种偏见,即使对无意的行为也往往归因为有意的,攻击性的幼儿存在着认知上的偏见。

  幼儿的攻击行为与幼儿所处的年龄阶段有关,幼儿的自我意识增强,有强烈的表现欲望,为了显示自己的力量,他们容易发动侵犯行为,另外,在心理发展水平上,幼儿正处于“自我中心阶段”,他们不能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为了得到某种东西去攻击别人,但不能考虑到别人为此遭受到的痛苦。

  二、大众传媒的影响

  随着电视的普及,看电视已成为孩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但现在电视节目的质量令人担忧,暴力镜头屡见不鲜。研究已经证实,观察电视上的攻击性榜样能增加幼儿的攻击行为,过多的电视暴力影响到儿童的态度,他们将暴力行为看作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于是幼儿便会模仿电视中的暴力行为而在现实生活中加以运用,孩子的分辨能力低,也使他们把暴力行为当成勇敢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去模仿,就引发了幼儿的攻击行为。

  三、生物因素

  婴儿的气质是各不相同的,托马斯等人在对婴儿进行大量追踪的基础上,将婴儿的气质划分为三种:容易型、困难型、迟缓型。困难型婴儿时常大哭大闹,发脾气,适应型差,父母难以安抚他们,这种气质类型的婴儿在以后的年龄中更易发展成为攻击性行为模式。这是因为困难型幼儿所具有的特点使抚养者在教养过程中往往失去耐心,父母常用规则、要求、惩罚等强制手段来抚养婴儿,父母的这种抚养方式又导致婴儿形成急躁、易怒、反抗等特征,表现出强烈的攻击欲,与其说是“困难型”气质类型导致攻击行为,还不如说是母婴之间的相互作用更易使幼儿形成攻击行为。

  引起儿童攻击行为的不良因素是很多的,除了文章中介绍的这三类外,还包括家庭因素及幼儿园因素的影响。孩子成长的环境必须是和谐且温馨的,要预防能引起儿童攻击行为的不良因素,就能避免儿童攻击行为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