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治疗老慢支的中成药

  慢性支气管炎是指气管、支气管粘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上以长期咯、咳痰或伴有喘息及反复发作为特征。慢性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每年发作持续3个月,连续2年或以上,并能排除心、肺其他疾患而反复发作,部分病人可发展成阻塞性肺气肿、慢性肺原性心脏病。此病为常见病,人群患病率4%,多发于中老年人,50岁以上可高达13%。主要原因为病毒和细菌的重复感染形成了支气管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当气温骤降、呼吸道小血管痉挛缺血、防御功能下降时利于致病;烟雾粉尘、污染大气等慢性刺激亦可发病;吸烟使支气管痉挛、粘膜变异、纤毛运动降低、粘液分泌增多有利感染。

  慢性支气管炎(慢支)是呼吸系统的常见疾患,具有病因复杂,发病年龄段宽,发病范围广,且难于平喘与治疗、易于急性反复等特点。红透大半个世界的台湾女歌星邓丽君就是被突然发作的哮喘病夺去了生命,我国著名的篮球教练员王非,也曾因哮喘的困扰,不得不在赛事正酣的时候离职修养。哮喘之害,由此可见一斑。

  缓解期扶正的治本方法

  慢性支气管炎的防治原则是发作时治标—消炎、平喘;缓解期治本—补肺、健脾、益肾以扶jE固本。虽然部分患者在缓解期没有症状,表面上与正常人无异,但实际上气道内的慢性炎症并没有控制,“夙根”并没有清除,所以必须积极治疗。缓解期治本的常用方法是补肺法、健脾法、益肾法。

  1.补肺法

  中医学认为,肺气虚必然会影响呼吸机能,导致呼吸不畅,咳嗽气喘。

  肺气虚表现为乏力、气短、咯痰清稀、容易出汗、怕风,常易感冒,每因气候变化而诱发,发作前喷嚏频作、鼻塞、流涕。常用的中成药有补中益气丸和玉屏风散。“玉屏风“方名,是称赞本方功效好似御风的屏障,珍贵如玉。

  2.健脾法

  中医学认为,肺与脾有着密切关系。脾失健运,则津液代谢障碍,水液停滞,聚而生痰,影响了肺的宣降,而出现咳嗽痰多等症状。所以古人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的说法。古人提出“补脾益肺“的治法。

  脾气虚表现为胃口不佳、饮食不多、食后腹胀、大便溏薄、乏力肢倦、面色萎黄,或平素痰多色白,或食油腻易腹泻,每因饮食不当而引发。健脾益气可以用六君子丸、参苓白术丸等中成药。还值得为读者介绍的是全国著名老中医颜德馨教授的经验,他按“冬病夏治”的观点,用苓桂术甘汤加味方预防本病,常于夏季三伏天嘱咐病人连用本方1个月,即可减少发作或不发作,颇为可取。该方组成是:茯苓9克,桂枝4.5克,炒白术9克,炙甘草3克,水煎服,同时服胎盘粉1.5克(每日2次),三伏天每日1剂,连用1个月。前4味药即苓桂术甘汤,是古代治疗痰饮病的代表方剂。再加胎盘粉补肾益精、益气养血、补肺定喘,效果更佳。

  3.益肾法

  肺主呼气,肾主纳气。肺的呼吸功能需要肾的纳气作用来维护。所以,古人有“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之说,若肾的精气不足,纳气无力,则气浮于上。因此,在哮喘的防治中,无论急性期还是缓解期补肾法都是重要的。

  肾阴虚的患者表现为腰酸腿软、头晕耳鸣、口干、手足心热、夜间盗汗、形体消瘦。可以用都气丸或麦味地黄丸(六味地黄丸加麦冬、五味子)等中成药治疗。肾阳虚则表现为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尤以下肢为甚,或大便溏薄,或小便清长,夜尿多,常用的中成药是金匮肾气丸。

  以上介绍的是慢支缓解期的一些方便易行的治本方法,如购药服用,应请医生对症加减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