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雌激素的变化
雌激素分为雌酮(estrone,E1)、雌二醇(estradiol,E2)及雌三醇(estriol,E3)。非孕期,雌激素主要由卵巢产生,以E2的活性最强,对维持女性生殖功能、第二性征具有重要作用。妊娠期,雌激素主要来自卵巢和胎盘,极少量由肾上腺产生。
卵泡早期雌激素处于低水平,E2约为25~50pg/mL;随卵泡发育E2迅速上升,排卵前1~2天达到峰值,自然周期为250~500pg/mL(每个成熟卵泡分泌E2约250~300pg/mL)。E2排卵前高峰大多发生在LH峰前一天,尿雌激素峰大约推迟12小时出现。排卵后E2水平迅速下降,黄体形成后再次上升,形成第二次峰值(约为第一个峰值的一半),约为125~250pg/mL;黄体萎缩后E2逐渐下降到卵泡早期水平。超促排卵周期,多个卵泡同时发育,排卵前雌激素可达高水平,结合B超监测可以预计排卵或IVF取卵时间,并且可以预测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发生的可能性及严重程度。
妊娠早期,随HCG水平升高,母体卵巢黄体可维持产生雌激素。妊娠初期E2水平>自然周期卵泡成熟时的E2水平,E2水平随孕周大小逐渐升高。至妊娠7周,母体卵巢产生孕酮和雌激素的功能明显下降,雌激素的产生由黄体至胎盘过渡期,此期,血液中超过50%的雌激素可由胎盘产生。妊娠10周后,雌激素由胎儿-胎盘单位合成。胎盘可利用血液中甾体前体,通过母体、胎儿肾上腺合成大量雌激素。近足月,正常妊娠处于高雌激素状态,妊娠最后几周,每天由合体滋养细胞产生的雌激素不少于1000倍排卵卵巢所产生的雌激素。雌三醇为非孕期的1000倍,雌二醇、雌酮约为非孕期的100倍。
胎盘产生的雌激素包括E1、E2、E3和雌四醇。E3是E1和E2的降解产物。妊娠期,胎儿-胎盘单位合成大量E3。来自母血的胆固醇在胎盘内转变为孕烯醇酮,再经胎儿肾上腺转变为硫酸脱氢表雄酮(DHAS),再经胎儿肝脏转化为16α-羟基硫酸脱氢表雄酮(16α-OH-DHAS),返回胎盘后再经酶芳香化生成E3。因此,测定母体血中或尿中E3水平,可反映胎儿胎盘功能状态,预测胎儿预后。
妊娠26周后,E3逐渐上升,36周起快速上升,至足月达高峰,过期妊娠后,E3逐渐下降。正常足月妊娠,24小时尿中E3含量平均为88.7nmol。妊娠36周后,24小时尿E3连续多次<37nmol或骤减>30%~40%,提示胎盘功能减退。尿E3<22.2nmol/24h或骤减>50%,提示胎盘功能显著减退。E3增长曲线与胎儿生长曲线相关,连续测定E3,如果E3增长曲线平坦,提示胎儿生长受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