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原体肺炎怎么查,预防支原体肺炎的饮食
一、支原体肺炎应该怎么查呢
1、血象
白细胞总数常在正常范围内,但偶尔亦可升高。25%患者白细胞超过10.0×109/L,少数可达(25.0~56.0)×109/L。分类以中性粒细胞或嗜酸粒细胞稍增多。血小板减少。直接库姆斯试验可阳性。血沉在发病初期阶段可增快。
2、培养法
因肺炎支原体营养要求高,生长缓慢,需观察10~30天或更长时间,对临床诊断帮助不大。
3、血清学方法
(1)补体结合试验:它是诊断肺炎支原体感染广泛使用的血清学诊断方法。
(2)间接血凝试验:主要检测IgM抗体。
(3)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用于检测IgM和IgG抗体。方法敏感、特异性高、快速、经济,是诊断肺炎支原体感染实用可靠的手段。
4、核酸杂交试验
用放射性同位素(32P、125I等)标记的核酸探针技术进行肺炎支原体检测。此法虽灵敏度高且特异性较强,但要求条件也较高,需要使用同位素,故难于在临床推广。
5、聚合酶链反应(PCR)
从综合结果看,PCR法检测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培养法(灵敏度比普通培养法高10~100倍),也明显高于血清学和探针杂交法。其特异性也较强,与其他支原体无交叉反应,且不受口腔其他菌污染的干扰。所需时间较短,因而采用PCR法可争取早日确诊,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在中枢神经系统出现症状时,快速可靠的诊断更为必要。由于此法相当敏感,故操作时应特别小心,避免污染。
6、肺部X线
检查可见模糊云雾状或均匀一致的阴影,近肺门部较致密,向外逐渐变浅,边缘不清楚,通常不侵犯整叶。绝大多数为一叶受累,以下叶多见,左下最多,右下次之。侧位20%左右有少量胸腔积液,10%左右见肺不张,偶见胸膜炎。肺部病变通常在2~3周吸收,完全吸收需4~6周。小儿约30%伴有肺门淋巴结肿大。
二、预防支原体肺炎的饮食有哪些
1)取柚子肉5瓣,白菜干60克,北芪15克,猪瘦肉250克。共煲汤服食,每日1剂,分2次服。可益气养阴,润肺化痰。
2)用百合50克,薏米200克。加水5碗,煎成3碗,分3次服,每日1剂。
3)取核桃仁、冰糖各30克,梨150克。共绞碎,加水煮服。每次1匙,每日3次。
4)用杏仁10克(去皮尖打碎),鸭梨1--2个,冰糖适量。先将鸭梨切块去核,与杏仁同煮,梨熟加入冰糖,代茶饮用。
5)取党参10克,大枣15克(去核),糯米150克。加适量水共煮粥,用白糖调味服用。
6)用杏仁10克,去皮尖,水研滤汁,大米30克。加水共煮粥服用。
以上就是预防支原体肺炎的饮食有哪些的相关介绍,相信支原体肺炎患者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支原体肺炎的饮食预防支原体肺炎患者一定要多注意,生活上预防支原体肺炎的常识要做到位,这样才不会影响支原体肺炎治疗效果。
三、不适宜支原体肺炎吃的食物有哪些呢
1、忌辛辣食物:辛辣食品性质温热,而肺炎又属热病,两热相加,使病情加重。所以肺炎患者在膳食中不应加入辣椒、胡椒、芥末、川椒等调味品。酒也属辛热之品,可刺激咽喉及气管,引起局部充血水肿,肺炎患者应禁用。
2、忌油腻食物:肺炎消耗人体正气,影响脏腑功能,易于导致消化功能降低,食物应以高营养、清淡、易消化为宜。不要吃大鱼、大肉、过于油腻之品,以免中焦受遏,运化不利,营养反而不足。
3、水果要适量也要选择品种:多数水果对本病有益,但不宜吃甘温的水果,如桃、杏、李子、橘子等,以免助热生痰。如果过量的吃一些寒凉性质的水果,可损伤到脾胃的阳气,有碍运化功能,不利于疾病的康复。
不适宜支原体肺炎吃的食物的讲解大家清楚了吧,希望支原体肺炎患者在治疗支原体肺炎的时候,一定要耐心积极治疗,千万不能有半途而废的思想,以免导致支原体肺炎病情反复,将更加难以治愈。
四、支原体肺炎是什么情况引起的
1、直接损害和免疫:肺炎支原体可产生细胞毒素,感染后机体产生强烈的免疫应答反应,IgM抗体滴度持续升高,短期内迅速出现通气/换气障碍,呼吸衰竭及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等。
2、黏液-纤毛系统损害:难治性支原体肺炎患儿腺体增生,形成黏膜突起,有黏液栓壅塞,加之支原体感染可引起支气管上皮细胞脱落,纤毛破坏,造成黏液-纤毛系统损害,导致后期痰液黏稠,不易咳出,形成肺不张。
3、耐药性产生:支原体对红霉素以及四环素的耐药菌株的出现可能导致疗效不佳,但目前糖皮质激素可促使难治性支原体肺炎患儿体温下降正常,肺部炎症吸收。
4、混合感染: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同时混合有细菌、病毒的感染或感染后可直接影响患儿的细胞免疫功能,使机体的抗感染能力下降,条件致病菌乘虚而入。
5、延误诊治:对支原体肺炎按一般抗感染治疗疗效欠佳时不能及时调整诊断及治疗思路,单纯应用青霉素类、头孢类或抗生素,使病情延误。
支原体肺炎是什么情况引起的相信大家都有了自己的认识了,希望支原体肺炎患者一定要认清楚自身支原体肺炎的病因,做好即时性的检查治疗,对于支原体肺炎的治疗,患者一定要选择好点的支原体肺炎治疗医。一次性治愈,避免支原体肺炎长期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