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肿瘤筛查12项有必要吗,常见的癌症筛查的认识误区

  一、肿瘤筛查12项有不有必要

  肿瘤标记物是指患某些肿瘤时机体内产生的某种特异性物质,临床上可通过生化或免疫检测手段检测这些特异性物质而诊断相关的肿瘤。常用的肿瘤标记物有肝癌的甲胎蛋白(AFP)、大肠癌的癌胚抗原(CEA)等。肿瘤标记物的检测除用来诊断肿瘤外,还可用于肿瘤治疗后的监控和估计预后等。由于多数肿瘤标记物缺乏特异性,如结肠癌、直肠癌、胃癌及睾丸肿瘤等患者血中都可出现CEA升高,因此,临床应用时,应对其进行综合分析评估。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瘤筛查有哪些检查项目吧?

  1、血液检查

  血液检查是体检中查出早期癌症的重要手段,检测血液中各种肿瘤标志物指标是否升高,则可发现、鉴别各种恶性肿瘤,如甲胎蛋白AFP可查原发性肝细胞癌、生殖腺胚胎性肿瘤。癌胚抗原CEA明显升高时,常见有结肠癌、胃癌、肺癌、胆管癌;存在肝癌、乳腺癌、卵巢癌、胰腺癌时也有升高。

  2、妇科体检中巴氏涂片

  采用巴氏染色的方法,可检测早期宫颈癌,检出率约60%~70%。

  3、B超

  利用彩色多普勒成像技术,可清晰地发现全身大多数器官是否有肿块及病变。

  4、X线胸片

  X线穿过人体后,因器官、组织密度不同呈现影像,由此可直接显示肺部肿瘤,也可通过肺气肿、阻塞性肺炎、胸水等间接性改变寻找胸部肿瘤。

  5、肛门直肠指检

  大致可以确定距肛缘7厘米~10厘米的肛门、直肠有无病变和病变的性质。

  6、胃镜和肠镜

  直接用肉眼观察胃、肠黏膜的色泽、血管纹理、腺体开口形态,来识别有无病变,对可疑病灶可做活检确诊。

  二、常见的癌症筛查的认识误区有哪些

  1、肿瘤是老人的事。

  很多肿瘤不断“年轻化”,因此筛查绝不单是老人的专利。同时,肿瘤也不是越老越要查。由于老年人前列腺癌的进展非常缓慢,即使得病,大多也不会因此危及生命,因此75岁后没有必要再进行每年一次的前列腺癌筛查。

  2、体检前不做好准备。

  肿瘤专科医生通常需要综合多项检查项目的结果。如果受检者因未做好准备而影响了检查结果,就可能造成漏诊或误诊。宫颈癌筛查时应注意,检查前一两天不宜性生活;做结肠镜前3天,最好吃无渣或少渣半流质饮食。

  3、健康体检就是癌症筛查。

  普通健康体检范围并不能完全涵盖肿瘤筛查的范围,侧重点也不一样,因此两者不能相提并论。防癌体检,除了早期发现存在于身体内部的肿瘤外,还会分析受检者以后患肿瘤的因素,对受检者进行健康教育和不良生活方式干预。

  4、只要是医生,就能做癌症筛查。

  “术业有专攻”,只有专科肿瘤医生才了解肿瘤的各种性状。现在某些“筛查”有做得太滥之嫌,随便摸两下、随意做点检查,也被视作参加了“筛查”,如此不但查不出肿瘤。更会让受检者放松警惕,反而误事。拿乳腺癌来说,很多地方都在采用的红外线检查,其实它对乳腺癌早诊就没有意义。

  5、误项目越多越好。

  有些肿瘤筛查项目对人体具有潜在的致病风险,这就需要肿瘤专业医生根据受检者的具体情况权衡做出选择。

  三、5种常见癌症如何筛查呢

  结肠直肠癌和息肉筛查

  50岁男女都应做结肠直肠癌筛查。对息肉和癌症检查,选择下述之一即可:每五年做一次纤维乙状结肠镜检查,或每十年做一次结肠镜检查,或每五年做一次气钡双重造影,或每五年做一次CT结肠镜(模拟结肠镜)检查。如第1、3、4的检查为阳性,应补做结肠镜。

  癌症筛查,要每年一次大便隐血筛检,或大便免疫化学测试,或大便DNA检测,间隔不确定。如果测试结果为阳性,要做结肠镜检查。

  专家解读:结肠癌和息肉的筛查,国内一般用结肠镜。CT模拟结肠镜目前国内没有广泛开展,而乙状结肠镜因为主要观察左半结肠,对于右半结肠的病变较难发现。

  大便的DNA检测最为客观准确,但目前难以普及。普通潜血检查易出现假阳性,而采用免疫法对大便进行测试,对极少数大出血者可能出现漏诊。

  50岁后应每年一次大便隐血检测,最好连续检测三次的大便样。如呈阳性,需进行结肠镜检查。

  宫颈癌筛查

  从21岁开始到29岁之间的妇女应每三年做一次宫颈涂片检查。若不正常,需进一步进行HPV检查。在30岁到65岁的妇女应每五年做一次宫颈涂片和HPV两项检查;或每三年做一次宫颈涂片。65岁后,如果之前都定期检查并都显示正常,无须检查。有严重的宫颈癌前病变史的,应至少连续检测20年。接种HPV疫苗的人要根据年龄段筛查。

  专家解读:若宫颈涂片和HPV检测都为阴性,在5年内发生宫颈癌的概率为0,但也不能放松警惕。目前我国主要应用TCT(液基细胞学)。国内筛查停止年龄为70岁。

  对于宫颈癌的预防,21~29岁妇女可以每三年做一次宫颈涂片或者TCT检查,30~70岁应每三到五年一次宫颈涂片(或TCT检查)和HPV结合检查,或每年一次的宫颈涂片(或TCT检查)。

  乳腺癌筛查

  在二三十岁的时候,要每三年做一次临床乳腺检查,平时可乳房自检。40岁后要每年做次乳腺检查,包括乳房X光。有家族史、基因倾向的妇女在乳房X光之外还要做磁共振成像。

  专家解读:在我国,乳癌的筛查中乳腺超声往往先于钼靶摄像,另外,中国女性乳腺较致密,对年轻女性首选超声筛查。

  20~39岁妇女可每一到五年一次做超声检查,平时每个月自检;40岁及以上者应每年一次乳房检查,可采用钼靶X光和超声相结合的方式,其中钼靶最好间隔一年进行。中国人乳腺癌发病高发年龄早于西方10年,建议检查提前。

  子宫内膜癌筛查

  更年期的妇女如果有任何意外出血等情况,要及时跟医生汇报。有病史的妇女,可能需要每年做一次子宫内膜*检查,应将这些情况跟医生讲明。

  专家解读:更年期以后的妇女意外出血要及时就医。子宫内膜癌多通过阴道超声进行初筛。可疑者遵医嘱检查。

  前列腺癌筛查

  现在还没有研究证实筛查的潜在意义超过其危害。父亲、兄弟在65岁前就患有前列腺癌的人,应该在45岁时与医生商讨是否进行筛查。如检测,需要做前列腺抗原血液(PSA)检查,可配合做直肠检查。

  专家解读:前列腺癌因为多发生于年龄很大者,并且一部分病变发展较慢甚至不发展,因此是否筛查有一定争论。当然,如果有家族史,可以如指南所说,与医生商议。

  四、肿瘤转移的秘密

  俗话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同样会在人体内留下痕迹。这就为人们了解和战胜肿瘤创造了条件。

  了解肿瘤转移的时间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这个时间是肿瘤治疗的关键期:要么治愈,要么肿瘤扩散。美国癌症协会的研究发现,肿瘤转移是90%的肿瘤病人死亡的原因。肿瘤转移的前提条件是:肿瘤细胞必须随血流分布到全身各处,然后找到它们适宜生长的骨骼、器官和组织,再侵袭它们。而一些肿瘤细胞的基因和由这些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是肿瘤转移的“先遣部队”。

  研究人员首先从死于乳腺癌、前列腺癌和皮肤黑素瘤患者体内提取了一些组织,再把这些组织接种到小鼠身上,使小鼠罹患由人体细胞构成的肿瘤,并促使肿瘤发生转移。研究人员用这样的方法观察到,有些基因比较活跃,比如由其中一种基因编码生成的蛋白质,能够分解破坏可以把正常细胞结合在一起的胶原,以便于肿瘤细胞侵入。另一种帮助肿瘤转移的蛋白质是白介素11,它在破骨细胞中异常活跃。破骨细胞的作用是破坏骨头,肿瘤细胞转移到骨骼时需要去除骨基质,以获得生长空间,因此肿瘤细胞需要白介素11的帮助。研究人员在死亡的癌症病人血液中发现了这些蛋白质,并将它们作为肿瘤早期转移的测试标记物。当检测到这些标记物时,人们就可以了解肿瘤将发生转移,并及早选择适宜的化疗、放疗、生物治疗和手术方案,以提高治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