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鳞状细胞是不是癌
宫颈鳞状细胞癌是妇科恶性肿瘤,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的持续感染相关,主要感染皮肤粘膜上皮,导致不同病变;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血清中可溶性尿激酶与鳞状细胞抗原呈高表达,提示其可能是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特征之一
宫颈鳞状细胞癌的好发部位为宫颈阴道部鳞状上皮与宫颈管柱状上皮交界处,在移行带形成过程中,其表面被覆的柱状上皮被鳞状上皮所代替,此时如有某些外来致癌因素刺激,或多次妊娠导致宫颈鳞-柱交界反复移动,以及宫颈裂伤、炎症时,移行带区活跃的未成熟细胞或增生的鳞状上皮可向非典型方向发展形成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并继续发展成为镜下早期浸润癌和浸润癌;肿瘤患者的血循环中可溶性尿激酶(suPAR)较健康人高;鳞状细胞抗原(SccAg)做为鳞癌细胞产生的一种特异抗原,属肿瘤基因表型标记物,与宫颈鳞癌的发生、发展有一定关系。笔者依据多年来诊治宫颈癌实际经验,谈谈检测可溶性尿激酶与鳞状细胞抗原的数值对宫颈癌患者诊治、预后的临床价值。
宫颈癌中常见的是鳞状上皮细胞癌,20世纪60年代宫颈鳞癌占90%-95%;其余为腺癌,约占5%-10%。近年来宫颈腺癌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20世纪90年代宫颈鳞癌占75%,而腺癌约占25%[1]。宫颈鳞状细胞癌的好发部位为宫颈阴道部鳞状上皮与宫颈管柱状上皮交界处(鳞-柱交界)。在正常生理情况下,鳞-柱交界随体内雌激素水平变化而上下移动,当雌激素水平高时,柱状上皮向外扩展,占据一部分宫颈阴道部,当雌激素水平低落时,柱状上皮向上移至宫颈管,这一鳞-柱上下移动的区域称为移行带。在移行带形成过程中,其表面被覆的柱状上皮被鳞状上皮所代替。此时如有某些外来致癌因素刺激,或多次妊娠导致宫颈鳞-柱交界反复移动,以及宫颈裂伤、炎症时,移行带区活跃的未成熟细胞或增生的鳞状上皮可向非典型方向发展形成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并继续发展成为镜下早期浸润癌和浸润癌。
宫颈上皮内瘤变是一组病变的统称,包括宫颈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为宫颈浸润癌的癌前期病变。宫颈鳞状细胞癌,镜下早期浸润癌,在原位癌的基础上,镜下发现有癌细胞小团似泪滴状,甚至锯齿状穿破基底膜,或进而出现膨胀性质浸润,但浸润深度不超过5mm,宽度不超过7mm,且无癌灶互相融合现象,也无侵犯间质内血管迹象。癌组织侵入间质的深度超过5mm,或在淋巴管、血管中发现癌栓。根据细胞的分化程度又分为角化性大细胞型、非角化性大细胞型和小细胞型,这三型分别相当于分化Ⅰ、Ⅱ、Ⅲ级;宫颈腺癌来源于宫颈管表面和颈管内腺体的柱状上皮。粘液腺癌镜下见腺体结构,腺腔内有乳头状突起,腺上皮增生为多层,细胞低矮,异型性明显,见核分裂象,细胞内含粘液。根据腺体结构形态和细胞异型性程度在组织学上分为高、中、低分化,即分化Ⅰ、Ⅱ、Ⅲ级。粘液腺癌中有一种形态学上分化极其良好的腺癌,称为宫颈恶性腺瘤或偏差极小的腺癌。肿瘤细胞貌似良性,其异型性极小。腺体由柱状上皮覆盖,表现为正常宫颈管粘膜腺体,腺体多,大小不一,形态多变。肿瘤侵犯宫颈壁深层,并有间质反应包绕。此癌具有高度浸润的生长过程,患者预后差。鳞腺癌是储备细胞同时向腺癌和鳞癌方向发展而成,恶性程度高,预后差。
suPAR是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的特异性受体,广泛存在于体内多种血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及某些肿瘤细胞膜上,其水平为1-10ng/ml。新的观点认为肿瘤细胞的浸润、转移是一种不受调控的肿瘤组织取代正常组织的重建过程,在该过程中肿瘤细胞分泌或诱导分泌的蛋白水解酶对细胞基质的降解是肿瘤组织重建的先决条件。SccAg由鳞癌细胞产生并分泌在体液中,属肿瘤基因表型标记物,是由于靶细胞基因表达和调控异常的结果,表现为蛋白质合成紊乱,产生异常抗原,常出现在肿瘤进展阶段。笔者认为,联合检测其水平做为评判淋巴结亚临床转移、是否需要放疗、以及判断预后、治疗评价的重要指标,必将为指导临床工作提供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