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布氏菌病应该做哪些检查?

  1、外周血象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相对或绝对增加。有时可出现少数异型淋巴细胞。血沉在急性期增速,慢性期则正常或偏高,持续增速提示有活动性。

  2、病原体分离可从血液,骨髓,脑脊液,尿液,脓液等进行分离。牛型布鲁菌初分离时不易生长,需有适当的二氧化碳环境。因布鲁菌生长较慢,故各种培养需经孵育2~4周后仍无细菌生长,才能判为阴性。但有人报告,如采用BACTEC9240血培养系统,则93%(90/97)可在5天内或97.6%(41/42)可在2~6天内检出。最近的报告也证实了这一点:血培养均可在7天内,骨髓培养均在4天内获得阳性结果。一般认为血培养阳性率急性期高,慢性期低。骨髓培养的阳性率较血培养高。必要时可将标本接种豚鼠以分离布鲁菌。有人建议,先将标本,特别是慢性布氏菌病的血液注入鸡蛋的卵黄中,37℃培养5天后,再将卵黄液转种到琼脂斜面上,37℃2~3天后观察,认为可提高阳性率。

  3、免疫学检查

  (1)血清凝集试验:方法很多,常用者有试管法和平板法。前者较灵敏,操作也较简单,特异性也较好,故一般实验室常用;后者操作更简单,灵敏性也高,但可有假阳性,故适用于筛查。平板法也有很多种,其中以虎红缓冲液玻片凝集试验(RBPT)效果最佳。凝集试验于病程第1周即可出现,第2~3周常呈强阳性。试管法1∶100以上有意义。病程中效价有4倍以上升高者意义更大。但接种过霍乱菌苗、兔热病菌苗,布鲁菌菌苗或做过布鲁菌素皮内试验者均可使凝集效价增高,应当注意。另外凝集反应可有前带现象(低稀释度时阴性,而高稀释度时反阳性)故稀释度至少应在1∶100以上。发生前带现象的原因,有人认为是由于存在IgA抗体,有人认为与:IgA,IgG,IgM的比例有关,当以IgA抗体为主时就可出现前带现象。凝集反应在急性期时阳性率很高,可达80%~90%,慢性期则较低,仅30%左右。

  (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1∶320为阳性。灵敏性比凝集实验还高,特异性也很好。且可分别测定IgM,IgG,IgA抗体。其中IgM抗体出现较早,约于感染后1个月达高峰,然后开始下降。IgG抗体产生较晚,至6个月达高峰,10个月后开始下降。IgA抗体的消长规律与IgG相似,且不易被巯基化合物破坏。分别测定不同抗体有助于复发的判断,复发时IgG抗体重新升高,而IgM,IgA抗体常继续下降。本法还可分别测定抗胞质(CP)抗体及抗LSP抗体。前者特异性较好,但出现较晚,且早期抗菌治疗可影响其出现,后者出现较早,且不受抗菌药物的影响,但特异性稍差,故如两者同时检测,效果最好。

  (3)补体结合试验:1∶16为阳性。急性期及慢性期的阳性率均较高,特异性也很强,但阳性出现时间较晚,病程第3周才开始阳性,且操作较为复杂,故仅用于诊断困难者,特别是慢性患者。

  (4)抗入球蛋白试验:1∶160()为阳性。用于测定不完全抗体。阳性出现较晚,消失也较慢。比凝集试验及补体结合试验更灵敏,急性期及慢性期阳性率均较高,特异性也较强。但操作较复杂,故仅用于诊断困难的病例,特别是慢性患者。

  (5)其他血清学试验:被动血凝试验,琼脂扩散试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免疫电泳以及斑点免疫法(应用银标记的布菌特异性抗原)等均可应用。有人应用2-巯基乙醇试验来鉴别自然感染和菌苗免疫,但尚待研究。

  (6)皮内试验为迟发性超敏反应。发病后2~3周开始出现阳性,痊愈后仍能持续数年至20年,故阳性时不能鉴别是现症患者还是既往感染,一般仅用于流行病学调查。但阴性时则不支持本病的诊断。

  4、分子生物学检查近年来有人应用能扩增编码Mr为31×103布鲁菌抗原的223bp基因片段的引物进行PCR法以诊断布病。认为特异性与灵敏性均很好。除Ochrobactrumspp外,其他在血清学和种系发生学(phylogenesis)与布鲁菌有关的其他微生物均阴性。有人对31例布氏菌病患者及45例健康人进行此种检测,结果特异性100%,阳性率97%,而且发现血清的阳性率高于全血。最近又有人应用套式(nest)PCR,认为可检测到30个细菌,且无交叉反应。

  组织病理可在网状内皮系统如淋巴结、脾、肝产生上皮样细胞肉芽肿。皮损的组织学变化常无特异性,血管周围有强烈炎症反应,血管内皮明显增生,肉芽肿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