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基底细胞癌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基底细胞癌多发生于30岁后,70岁为高峰,好发于头面部,尤以鼻、眼睑及颊部最为常见。基本损害为针头至绿豆大、半球形、蜡样或半透明结节。

  85%患者发生于头颈曝光部位。掌跖和黏膜罕见。皮损通常单发,但亦有发生数个甚至多数者,基底细胞癌早期表现为局部皮肤略呈隆起、淡黄色或粉红色小结节,仅有针头或绿豆大小,呈半透明结节,质硬,表皮菲薄,伴有毛细血管扩张,但无疼痛或压痛。病变位于表皮深层者,表面皮肤略凹陷,失去正常皮肤的光泽和纹理,经数月或数年后,表现出现鳞片状脱屑,以后反复结痂、脱屑,表现溃烂、渗血。当病灶继续增大时,中间形成浅表溃疡,其边缘参差不齐,似虫蚀样。基底细胞癌表面形成多种多样,根据肉眼所见形态,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结节溃疡性基底细胞癌(Nodulo-ulcerative basal cell carcinoma)最常见,占基底细胞癌之50%~54%,损害为单个,好发于颜面,特别是颊部、鼻旁沟、前额等处。

  (1)结节型(nodular type):损害为突出皮肤、自针头大小至绿豆大小,初起为小的蜡样结节,缓慢增大,非炎症性浅黄褐或淡灰白色、蜡样或半透明(如珍珠样)的结节,质硬,表面皮纹消失,表皮菲薄伴浅表毛细血管扩张,表皮一般不溃破(图1),稍受外伤即出血。

  (2)溃疡型(ulcerative type)为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尤多见于面部。表现为局部轻微损伤皮肤崩溃后即长久不愈,或先有皮肤小结节,其后渐增大,生长缓慢,中央凹陷,表面糜烂或溃破(图2~4),然后溃破不愈。溃疡底部呈颗粒状或肉芽状、菜花样或蕈样增长,覆以浆液性的分泌物;溃疡边缘继续扩大,可见多数浅灰色、呈蜡样或珍珠样外观的小结节,四周参差不齐,绕以珍珠状向内卷起的隆起边缘,称侵蚀性溃疡(rodent ulcer),这是此癌典型的临床形态,中央平陷,形如火山口(图5),溃疡中央口可愈合、瘢痕形成,但边缘仍可继续扩大。有时中央时愈时破,并向周围或深部侵袭,形如鼠啮,故又称为“啮状溃疡”。

  偶见皮损呈侵袭性增大,向深部生长,破坏眼、鼻,甚至穿透颅骨,侵及硬脑膜,造成患者死亡。

  2、色素性基底细胞癌(pigmented basal cell carcinoma)是各型中出现色素沉着者。占基底细胞癌的6%,与结节溃疡型不同之处,仅在于皮损呈褐色或深黑色,有时易误诊为恶性黑素瘤。临床特征与结节型相似,仅伴有不同程度的色素沉着白灰至深黑色,但不均匀,边缘部分常较深,中央部分呈点状或网状分布(图6)。

  3、硬斑病样基底细胞癌(morphealike basa cell carcinoma)又称局限性硬皮病样(morphea-like)基底细胞癌,罕见,仅占基底细胞癌的2%,Caro统计2116例皮肤癌中仅34例为此型,Botvinnick(1967)统计的3000例基癌中此型占0.6%。多发生于青年人,也见于儿童。常单发,好发于面部、额部、颧部、鼻部和眼眦等处,特别是颊部,颈或胸部也可发生。表现为扁平或轻度凹陷的黄白色蜡样到硬化性浸润斑块,呈不规则或葡行状,大小自数毫米至占据整个前额部,灰白至淡黄色,表面光滑,可透见毛细血管扩张,触之较硬,类似局限性硬皮病。缺乏卷起珍珠状边缘,亦无溃疡及结痂(图7),边缘常不清,皮损发展缓慢。

  4、表浅性基底细胞癌(superficial basal cell carcinoma)少见。多见于男性,发病年龄较早,头部极少。其发生占基底细胞癌的9%~11%,常发生于躯干部,特别是背部和胸部,也见于面部和四肢。皮损为1个或数个轻度浸润性红斑鳞屑性斑片,表面表皮菲薄,有稍微隆起的线状边界,中心部位常出现表浅性溃疡和痂皮。可呈湿疹或银屑病样改变(图8)。向周围缓慢增大,境界清楚,常绕以细线状珍珠状边缘。皮损表面可见小片表浅性溃疡的结痂,愈后遗留光滑萎缩性瘢痕。

  5、纤维上皮瘤样基底细胞癌(fibroepithelioma type basal cell carcinoma)表现为1个或数个高起的结节,略带蒂,触之中等硬度,表面光滑,轻度发红,临床上类似纤维瘤,好发于下背部。罕见溃疡形成。临床上类似纤维瘤。

  6、扁平瘢痕型(epithelioma planum cic-artrisans)相当罕见,常发生于面部。损害为浅表性结节状斑块,生长缓慢。此型的特点是,基底细胞癌向四周缓慢扩展时,其中心部位肿瘤细胞反而逐渐消失,形成瘢痕,就如森林失火向四周蔓延,而中心却自行熄灭一样,因此又被称为野火型。其扩展缘具有很强的侵蚀性。

  7、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Nevoid basal cell carcinoma syndrome)又称基底细胞痣综合征(basal cell nevous syndrome),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外显率低。皮肤出现突起、发硬、光滑的结节性肿物,可为正常肤色或有轻度色素沉着。部分病例,肿物逐渐增大,最终形成溃疡。多数伴有上下颌骨囊肿、肋骨畸形和智力迟钝。儿童期,最晚在青春期出现数以百千计的皮肤小结节。在“痣样”期,结节数目和大小逐渐增加,不规则分布于面部和躯体。在成年期,很多基底细胞癌常破溃,晚年疾病有时进展为“肿瘤”期,此时有些基底细胞癌特别是颜面部损害变为侵袭性、破坏性和残缺。偶尔甚至由于先侵犯眼眶,以后侵犯脑而致死,也可转移至肺。半数成年患者,掌跖部出现很多直径1~3mm的小凹陷,常发生于11~20岁,为顿挫性基底细胞癌。

  除皮损外,几乎所有患者均呈现多发性骨骼和中枢神经系统异常,其中如颌骨牙源性角囊肿,肋骨异常,脊柱侧凸,智力发育迟缓和大脑镰钙化。有数例报告,也见小脑成神经骨细胞瘤,上颌或颌纤维肉瘤。在颌骨囊肿中发生成釉细胞瘤。

  8、囊性基底细胞癌(cystic basal cellcarcinoma)较为罕见。为癌肿中心部位发生变性,形成单房性囊肿所致,通常呈蓝灰色(图9)。

  9、线状单侧基底细胞痣(The linear basal cell Nevus)极罕见,常出生时即有,皮疹广泛,呈单侧线状或带状发疹。皮损由密集基底细胞癌结节构成,其间散在存在粉刺和纹样萎缩区。损害不随年龄而增大。

  10、Bazex综合征(The bazex syndrome)1966年首先由Bazex等报告。本病呈显性遗传,其主要特征首先是毛囊性皮肤萎缩,在四肢出现毛囊口扩张样“凿冰痕”。其次为发生于儿童、青年或少年面部的多发性小的基底细胞癌。此外可有限局性无汗症和(或)全身性少汗症和先天性头部及其他部位毛发稀少。

  根据临床表现病理检查的特点,免疫组织化学特性不难诊断。当基底细胞癌有典型特征时,如结节超过数毫米时容易识别,可根据临床表现做出诊断。

  1、病史有否放射线,无机砷等接触史,慢性皮损害及长期户外工作等情况。

  2、临床表现。

  3、组织病理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