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有什么表现?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即通常所说的房室传导阻滞中的三度,英文称作complete atrioventricular block。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较多发病于男性,发病女性相对较少。通常,若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位置较低,则会出现室性逸搏心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通常是由于冠心病引起,在50岁以上人群中高发。另外,由于左侧心脏支架硬化症、Lenegre病、扩张型心肌病等疾病引起。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症状主要有,急性心肌梗死时血流动力学障碍的程度,取决于梗死的部位、传导阻滞发生的速度、心室起搏点的部位与心室率。下壁梗死并发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如是由一度或二度文氏型房室传导阻滞逐渐发展来的,心室率不是过于缓慢,可不引起临床病情恶化。相反,多数前壁梗死并发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时,可出现低血压、休克及严重左心衰竭。不论前壁或下壁梗死,若突然出现QRS波增宽,心室率过于缓慢,低于40次/min以下的三度房室阻滞者,皆易诱发心室停搏或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前壁比下壁心肌梗死并发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病死率要高2倍。但当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并发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时,因右心室对左心室的充盈作用减低,而使心排血量进一步下降,血流动力学障碍加重,病死率明显增加。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的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大多为暂时性的,仅少数患者于梗死后永不恢复。心电图中心室率慢、QRS波增宽明显者特别容易发生晕厥或心力衰竭。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第1心音轻重不等,有时特别响,如开炮音,这是由于心房和心室收缩时间的相互关系经常有变动所致。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分为:先天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急性获得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慢性获得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机制是房室交接区的病理性绝对不应期极度延长,占据了全部心动周期。所有的心房激动均落在了房室交接区的绝对不应期内,使心房激动全部受阻在交接区而不能下传至心室。心室则由房室交接区或心室起搏点所控制,形成房室交接区逸搏心律或室性逸搏心律,或是房室传导系统因手术损伤或先天畸形而发生解剖上房室传导的中断,导致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检查方法较多,一般根据病史、临床症状、体征等。辅助检查的方法包括心电图检查,电生理检查等。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发生时,结果严重,危害到生命,因而,发生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时,必须及时、积极处理。要针对病因,进行病因治疗,及时控制感染。药物治疗通常用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山莨菪碱、麻黄碱、氨茶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