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常见的用药误区,安全用药指南
一、日常常见的用药误区
在日常生活中,头痛脑热总是在所难免。随着医学知识的普及提高,人们对于一些小病越来越少的进入医院就医,而是直接买药自行服用。但在此过程中,我发现很多人都会凭借感觉而非科学的服药。
头痛使用止痛药
研究表明,几乎所有的头痛都源于血管和肌肉,尤其是血管的牵拉。在情绪紧张、药物、酒精等因素引起偏头痛时,由于脑动脉血管收缩,随着每次心跳,动脉血管受到牵拉便会产生头痛。因此在治疗头痛时,首选药物和最有效的药物并不是止痛药,而是作用于血管的药物。
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不规律服药
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服药时间不定时,两次用药间隔时间过长或过短。这样会造成血药浓度忽高忽低,无法使血药浓度控制在一定范围中。浓度过低,无法达到药效;过高则易产生低血压或者低血糖。或者间断用药:在血压、血糖还未完全控制的情况下停药;忘服、漏服药;或兴趣所致随意换药。这样易使血压、血糖不易控制,病情加重。
流行性感冒使用抗生素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上呼吸道感染,流感病毒有甲、乙、丙三型,常因变异而产生新的类型引起流行。目前,对流感患者使用抗生素的现象很普遍,不仅多见于个人自用,就是一些医生治疗流感也常用抗生素。抗生素对流感的治疗是无用的,只有当并发细菌感染时,方可考虑使用抗生素。
消化功能紊乱导致的腹泻
使用抗生素治疗
腹泻一般分为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前者当然应选用抗生素,而后者用抗生素则无效。消化功能紊乱可由饮食不当、食物过敏(对牛奶、鱼虾等过敏)、生活规律的改变、外界气候突变等原因引起,此类腹泻使用抗生素均无效,应当采用饮食疗法,或用一些助消化药物。
丙种球蛋白预防传染病
丙种球蛋白对部分传染病有预防作用,如麻疹、甲型肝炎、脊髓灰质炎、风疹等。对上述病人有过接触者使用丙种球蛋白亦有效。但对乙型肝炎、流行性感冒、水痘、普通感冒、流行性腮腺炎使用则无效。
皮炎、瘙痒症用激素
由于肾上腺皮质激素具有抗过敏、抗炎作用,因而对某些皮肤疾病、瘙痒症有一定疗效,但大多数情况下使用是无益的。长期使用或经常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能诱发感染,影响生长发育,甚至导致溃疡不愈。只有湿疹、接触性皮炎、药物性皮炎、牛皮癣等才可选用激素。患皮肤病、瘙痒症的患者不要首选激素或激素制成的外涂药,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此类药物。
二、选感冒药记住三个原则
感冒是人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自愈性疾病,大多由病毒引发,一年四季皆可发病,患者常伴有咳嗽、头痛、鼻塞、流鼻涕、发热以及肌肉或者周身关节酸痛等症状,生活质量明显下降。为了缓解这些不愉快的症状,防止其他并发症的发生,需要及时服用抗感冒药对症治疗。
西药类抗感冒药一般都是复方药,包括解热镇痛、抗组胺、中枢镇咳、减轻鼻黏膜充血、兴奋、抗病毒等多种成分。其实,细心的朋友不难发现,很多西药类抗感冒药的药名中大都含有酚、麻、美、敏、等字样。这些字有特殊的意义。
酚、麻、敏、美有何含义
酚特指对乙酰氨基酚,主要用于缓解多种轻度至中度偏头痛、痛经、关节痛、肌肉痛及神经痛,普通感冒和病毒感染所引起的头痛、发热及全身不适。常规剂量下服用相对安全,剂量过大时可以引起肝脏坏死。目前,多数抗感冒药中均含有对乙酰氨基酚成分,应避免同时服用不同种类的抗感冒药。同时,在不了解抗感冒药具体成分的情况下,还应尽量避免抗感冒药与对乙酰氨基酚缓释片联合使用。患者若持续发热或疼痛,可间隔4小时~6小时服用对乙酰氨基酚缓释片一次,24个小时内不得超过4次;12岁以下的儿童、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应避免使用;用于解热时连续使用不得超过3天,用于止痛时连续使用不得超过5天。
麻特指盐酸*,主要收缩血管,针对鼻黏膜充血引起的鼻塞、流鼻涕等症状;同时还能松弛支气管平滑肌、升高血压、增加心输出量,还有一定的拟交感神经作用。如果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前列腺肥大、青光眼、甲亢等疾病,应当避免使用此类药物。此外,孕妇、哺乳期妇女以及两岁以下儿童应当避免使用。并且,服用此类药物一般疗程不得超过7天。
敏特指马来酸氯苯那敏。马来酸氯苯那敏也叫扑尔敏,简称扑。敏或扑属于抗组胺药,主要针对感冒时的打喷嚏、流鼻涕、流眼泪等过敏症状。但是,对于特殊人群,比如前列腺肥大患者,服用含抗组胺的药物后,排尿困难会进一步加重。此外,这类药多带有镇静作用,服用后容易困倦。在此,特别提醒,服用含有抗组胺成分的抗感冒药期间,不得驾驶车、船和操纵机器,不得从事高空作业、机械作业及操作精密仪器。患有膀胱颈梗阻、幽门十二指肠梗阻、甲状腺功能亢进、青光眼、消化性溃疡、高血压和前列腺肥大的病人慎用这类药物。
美特指氢溴酸右美沙芬。美是感冒药里最常用的镇咳药,主要针对上呼吸道感染出现的咽痒、咳嗽。该药物的不良反应相对较少,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嗳气、嗜睡、食欲下降、头晕、头痛、恶心、易激动、皮肤过敏及便秘等不良反应,但是一旦停药后会自行消退。特别提醒:过量服药可能会引起呼吸抑制、支气管痉挛、意识不清等严重不良反应。孕妇患者慎用此类药物。
如何选择合适的抗感冒药物
根据症状选择对于需要缓解发热、肌肉痛、头痛等症状的感冒患者,应选择含酚抗感冒药;对于需要用于减轻鼻塞、流鼻涕、流眼泪、咽部发痒等症状的感冒患者,应选择含扑和敏的抗感冒药;对于需要缓解咳嗽、咽痒的感冒患者,应选用含美的抗感冒药。
根据职业性质选择扑和敏等有神经抑制作用的药物可引起嗜睡、疲倦、乏力、眩晕等不良反应,驾驶员、机械操作、高空作业者禁用。
根据不同人群生理特点选择婴幼儿神经系统发育还未成熟,应避免服用含有*成分的抗感冒药,此类药物可兴奋中枢神经,乳婴高热时易发生惊厥;孕妇过量服用含*的饮料,可使孕妇烦躁、心搏加快、失眠甚至厌食。部分抗感冒药对胎儿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孕妇及哺乳期妇女也应慎用抗感冒药;老年人由于肝、肾功能减退,药物易蓄积,使用含*的感冒药,易使血压升高。
正确选择抗感冒药对于治疗感冒至关重要,而了解抗感冒药的成分及作用,是合理选择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根据感冒症状,对照药品说明书,才能合理使用抗感冒药。在用药过程中还应注意避免盲目滥用或重复用药导致严重不良反应,以达到正确、合理、安全、有效的用药目的。
三、阿司匹林切勿随意用
阿司匹林可抗血小板聚集,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作用已被肯定,临床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我国现步入老龄化社会,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群体众多,所以阿司匹林在老百姓中“知名度”高、使用率高,甚至很多非心脑血管病患者跟风想通过用它来防癌(国外曾有研究提示,阿司匹林可用于预防结肠癌或卵巢癌,但其预防剂量尚无共识)或防傻(有研究提示,可应用于血管性痴呆,但证据不足),恨不得要全民口服阿司匹林。
然而,不乏只知其利不知其弊滥用阿司匹林而出血的人。在医院消化内科病房经常会碰见长期口服阿司匹林而住院的患者,多因阿司匹林所诱发消化性溃疡或上消化道出血(口服阿司匹林期间出现黑便或呕吐咖啡色液体需警惕)。此类患者大多既往有脑中风或有急性心梗行心脏支架植入或心脏搭桥史。研究提示:约半成以上长期口服阿司匹林患者胃十二指肠黏膜出现病变,轻则浅表损伤、糜烂,重则出血、穿孔,诱发胃溃疡发生率为10%~20%,十二指肠溃疡发生率为2%~5%,使溃疡者出现出血、穿孔的危险性增多4倍~6倍。
阿司匹林诱发消化道出血危险性明确,与服用阿司匹林的剂量、疗程长短、患者年龄(>60岁)及抗凝药物(华法林、利伐沙班等)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地塞米松、强的松等)使用有关。此外,女性、幽门螺杆菌感染、吸烟、饮酒、心血管疾病均可能是出血危险因素。欧洲的一项多中心研究结果还提示,小剂量阿司匹林与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各种抗抑郁药)及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具有利尿降压作用的螺内酯)同时使用也可增加消化道出血的危险性。
阿司匹林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作用毋庸置疑,但是口服前切记一定要找相关专家咨询了解有无口服必要性、适应证及相关注意事项,切忌跟风随大流。
四、水果与药物分开吃
水果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物,常吃水果有益身体健康。吃水果也有一定讲究,特别是对于服药的患者,有些水果会影响药物疗效反而造成身体损害。
柚子柚子富含大量枸橼酸、胡萝卜素、果胶、维生素等成分,营养十分丰富,还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柚子能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降低血液的黏滞度,减少血栓的形成,故对心脑血管疾病有较好的预防作用。但美味的柚子并不适合所有人吃,特别是长期服药的患者。这是因为西柚中含有的呋喃香豆素会影响人体内一种代谢酶,导致人体对药物不能很好地吸收和代谢。食用柚子后,有的药物毒副作用加大,有的药物疗效会受到影响。目前,不能与柚子同服的药物种类较多,有他汀类降脂药物,如洛伐他汀;高血压药物,如硝苯地平;安定类药物,如舒乐安定;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
香蕉香蕉有“快乐水果”的美称,它对降血压、防治胃溃疡、抗抑郁等有很大的帮助。有研究表明,香蕉可预防高血压,每天吃两根能帮助改善血压状况。但高血压患者在服药期间特别是调整药量阶段,最好少吃香蕉,或与吃药时间相隔两小时以上,以免加大药物的副作用,引起血压过低。香蕉含钾量较高,若与高血压药物中的保钾利尿药同时服用,还可能引起高血钾。高血钾会对心血管等产生抑制作用,出现麻木、肌肉麻痹、嗜睡乏力等现象。
橘子橘子富含柠檬酸、果胶、膳食纤维,可以消除疲劳,降低胆固醇,对预防高血压、冠心病有帮助。橘子的膳食纤维含量高,有利于胃肠蠕动,有利于通便。但在吃橘子、橙子的同时,服用他汀类降血脂药物如普伐他汀,会导致肝脏摄取药物的能力和生物利用度增加,可能出现肌肉酸痛、乏力等不良反应。
对于需要服药的患者,哪怕是最常见的水果,最好也要和药物分开吃,最好时间相隔两小时以上。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服药期间需要定期检查血压、血脂等情况,特别要避免水果与药物同吃而加重病情或带来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