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意识障碍的护理措施有哪些

  意识意识障碍系指人们对自身和环境的感知发生障碍,或人们赖以感知环境的精神活动发生障碍的一种状态。意识障碍不但可表现为不能唤醒的昏迷,也表现为嗜睡,精神错乱和对外界事物无反应。它常由诸如脑损伤,失血、缺氧,内环境紊乱或某种药物超量所致。意识障碍的主要危险是气道阻塞、舌后坠阻塞气道或患者不能用力咳嗽,而致呕吐物或其它异物不能从咽部清除,首先检查意识障碍患者是否有呼吸,如果无呼吸,则必须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复苏。如果有呼吸但呼吸微弱或有气过水声,须检查口腔,以确定是否阻塞,一旦正常呼吸恢复立即解开紧身衣服,将患者置保护体位,如果可能应盖一至二层上衣或毯子以减少热量散发,在得到医疗救助以前一定要看护好病人。

  病因

  (一)颅内疾病

  1.局限性病变:

  (1)脑血管病:脑出血、脑梗塞、暂时性脑缺血发作等。

  (2)颅内占位性病变:原发性或转移性颅内肿瘤、脑脓肿、脑寄生虫囊肿等。

  (3)颅脑外伤:脑挫裂伤、颅内血肿等。

  2.脑弥漫性病变

  (1)颅内感染性疾病:各种脑炎、脑膜炎、蛛网膜炎、室管膜炎、颅内静脉窦感染等。

  (2)弥漫性颅脑损伤;

  (3)蛛网膜下腔出血;

  (4)脑水肿;

  (5)脑变性及脱髓鞘性病变;

  3.癫痫发作

  (二)全身性疾病

  1.急性感染性疾病:各种败血症、感染中毒性脑病等

  2.内分泌与代谢性病变:如肝性脑病、肾性脑病、肺性脑病、糖尿病性昏迷粘液水肿性昏迷、垂体危象、甲状腺危象、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性昏迷、乳酸酸性中毒等

  3.外源性中毒:包括工业毒物、药物、农药、植物或动物类中毒等

  4.缺乏正常代谢物质:(!)缺氧(2)缺血(3)低血糖

  5.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6.物理性损害,如日射病、热射病、电击伤、溺水等

  症状:

  (1)嗜睡:是最轻度的意识障碍。病人处于持续睡眠状态,但能被言语

  或轻度刺激唤醒,醒后能正确、简单而缓慢地回答问题,但反应迟钝,刺激去除后又很快入睡。

  (2)意识模糊:其程度较嗜睡深,表现为思维和语言不连贯,对时间、地点、人物的定向力完全或部分发生障碍,可有错觉、幻觉、躁动不安、谵语或精神错乱。

  (3)昏睡:病人处于熟睡状态,不易唤醒。经压迫眶上神经、摇动身体等强刺激可被唤醒,醒后答话含糊或答非所问,停止刺激后既又进入熟睡。

  (4)昏迷:最严重的意识障碍,可分为浅昏迷和深昏迷。浅昏迷意识大部分丧失,无自主运动,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反射、眼球运动、吞咽反射、咳嗽反射等可存在。深昏迷意识完全丧失,对各种刺激无反应。

  (5)去大脑皮质状态:为一种特殊类型的意识障碍。它于昏迷不同,是大脑皮质受到严重的广泛损伤,功能丧失,而大脑皮质下及脑干功能仍然保存在一种特殊状态,有觉醒和睡眠同期,觉醒时睁开眼睛,各种生理反射如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反射、吞咽反射、咳嗽反射存在,喂之能吃,貌似清醒拧,但缺乏意识活动,故有“瞪目昏迷”“醒状昏迷”之称。患者常可较长时间存活,常见于各种急性缺氧,缺血性脑病、癫痫大发作持续状态,各种脑炎、严重颅脑外伤等。

  护理措施

  (1)当病人出现意识模糊,昏迷等意识障碍时,严密观察以防其加深而进入昏迷。

  (2)昏迷时,应将头偏向一侧,便于口涎外流,并用纱布将下坠的舌头拉出,因病人不会吞咽,所以不要向口中喂水或喂药。

  (3)保持呼吸道通畅,要将衣领扣子解开,如果病人口腔有分泌物要及时吸出;

  (4)保护眼睛,如果病人眼睛不能闭合,应涂上眼药膏,用消毒的纱布湿敷于眼睛上,防止角膜干燥。

  (5)预防肺炎和褥疮,这是在家庭护理昏迷病人很重要的原则,定是翻身、拍背、吸痰清洁口腔,保持床铺的清洁卫生,尿湿的床单及时更换,防止褥疮发生。

  (6)及时送医院确诊,针对病因进行抢救和治疗。

  体位对意识障碍的病人是一种安全体位,可使得他(她)自由呼吸,防止窒息或呕吐物吸入。肢体的位置可支持身体处于稳定和舒适位置。病人置于这种体位可保证自由呼吸,然后救护人员再处理一些明显的损伤。如果意识障碍是在坠落或碰撞后发生,可能伴有脊髓损伤,除非他(她)发生呕吐,否则不可将其置保护体位,在此种情况下不要屈曲患者的脊柱。另外病人背部受伤也不采取保护体位。

  一般情况下对意识障碍患者的处理如下:

  1、意识障碍病人的口腔,以保证口腔无外来异物或假牙。

  2、将病人上臂靠近他(她)的躯干,将手置于大腿近侧。

  3、将对侧手横置于胸前,将对侧下肢在膝部交叉于近侧下肢上。

  4、用一只手保护和支持头部,用另一只手抓牢患者对侧臀部裤子迅速搬动病人转向救护者,以保证病人面对救护者。

  5、新调整头部以确保患者气道开放。

  6、屈曲患者上侧肢体以保证躯干上部处于舒适位置,于膝部屈曲患者上侧下肢以使大腿恰当向前而支撑患者躯干下部。小心的将另一上肢从肩膀下面拿出,让躯体平放地面以防躯体移回原体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