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胯的宝宝会走路吗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又称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及髋发育不全,俗称“脱胯”,是较常见的先天性畸形,也是儿童骨科最常见的髋关节疾病,发病率在1‰,其中女孩发病率是男孩的6倍左右,左侧约为右侧的2倍,双侧约占35%。
髋关节脱位有什么症状
可以通过孩子学走路的情况判断有无异常。
如果孩子其中一侧脱位时那么表现为跛行,双侧脱位时则表现为“鸭步”,或是站立时腰部向前凸出明显、臀部明显后突,就有可能是髋关节脱位。很多家长都误以为这是孩子刚学走路时的正常动作,甚至将其当成X形腿和O形腿问题,延误了治疗。
牵拉患者下肢时有弹响声或弹响感,有时患者会哭闹。
让孩子平躺于床上,将其膝盖弯曲至90°,然后将髋部缓慢外展,看能否平置于床上。建议孩子出生后即做个简单的“蛙氏试验”检查:将孩子屈膝屈髋,外展开髋关节,展开顺利为正常,否则就需要到医院进一步检查。
可观察孩子的臀纹及股纹是否对称、孩子的髋关节处有没有弹响或异常活动等,如发现异常,及早到郭氏宗正堂检查治疗。
发病原因
有许多理论阐述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病因,如机械因素、内分泌诱导的关节松弛、原发性髋臼发育不良和遗传因素等。
臀位产时有异常屈髋的机械应力,可导致股骨头后脱位。韧带松弛曾被认为是重要发病因素,妊娠后期母亲雌激素分泌增多会使骨盆松弛,有利于分娩,也使子宫内胎儿韧带产生相应松弛,在新生儿期较易发生股骨头脱位。
很难以单一的因素来解释本病的原因,一般认为遗传和原发性胚质缺陷对发病可能起重要作用。胎儿的髋关节开始是间质性软骨形成的裂隙,先呈深凹圆形,然后逐渐变浅,呈半圆形。出生时,髂骨、坐骨及耻骨仅部分融合,髋臼窝极浅,所以分娩时胎儿髋关节有很大的活动幅度,以使胎儿容易通过产道。因此,胎儿在出生前后这段时间内,最容易发生髋关节脱位。若胎儿下肢置于伸直内收位,则股骨头不易置于髋臼的深处,极易脱位。
除了遗传、环境等因素外,生活习惯尤其是襁褓习惯也是造成该病的重要原因。统计显示,习惯背婴儿的民族该病发生率低,而喜欢用捆绑方法的民族,其发生率明显增高。
髋关节脱位及早诊治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是非常重要的宝宝年龄越小,效果越好;年龄越大,手术创伤越大且效果越差。
无论是那种复位,需要遵循的原则是:选择一个维持髋关节稳定的姿势;根据年龄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固定方式;复位后维持一定的时间,促使髋臼和股骨头发育。如果髋关节脱位不予以及时的治疗,就会导致孩子腿部残疾,走路瘸腿,长大后腿部不能受力,走路时就会感觉酸痛难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