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脑膜动静脉瘘治疗的注意事项?
本病的治疗方法较多且复杂,包括保守观察、颈动脉压迫、血管内栓塞、手术切除和放射治疗。上述方法可单独使用,也可联合使用。保守观察或颈动脉压迫法
对于发病早期,症状较轻,瘘口血流量小而较慢的,可先观察一段时间,有些可自愈。也可试用颈动脉压迫法,用手指或简单器械压迫患侧颈动脉,每次30分钟,3周可见效,压迫期间,应注意观察有无脑缺血引起的偏瘫及意识改变。此法的机制为同时压迫颈总动脉及颈内静脉,减少动脉血供的同时,增加静脉压,使瘘口处动静脉压力梯度减小,促进海绵窦血栓的形成。也有人提倡压迫内眦外上方眼上静脉与头皮静脉交界处,提高眼上静脉压,以降低瘘口动静脉压力梯度,促进血栓形成。
血管内栓塞治疗
(1)动脉内栓塞随着介入放射血管内治疗的不断发展,血管内栓塞治疗DAVFs逐渐成为主要的治疗手段。具体方法为: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行全脑血管造影,了解瘘的供血动脉、瘘的大小位置、引流静脉的数量及方向,然后将微导管放入供血动脉并栓塞之。可供选择的微导管有Magic漂浮导管系列和Tracker及Magic3F/2F导丝导引导管。可供选择的栓塞材料有: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NBCA)胶、水凝胶微球、聚乙烯醇泡沫(PVA)颗粒、弹簧圈、干冻硬膜微粒及球囊。上述栓塞材料可单独使用,也可联合使用。
本病供血动脉有时很多,主要有咽升动脉、脑膜中动脉、脑膜副动脉、枕动脉及耳后动脉等,应根据不同情况应用不同的栓塞材料和导管技术。无论那种栓塞方法,皆应注意避免颅内外血管的“危险吻合”。不吸收性固体栓子是最常用栓塞剂,但固体栓子大小至关重要,栓子太小,可通过“危险吻合”,造成脑内血管的意外栓塞;栓子太大,栓塞供血动脉主干,新开放的动脉支仍可供应瘘口。一般300-700μm较合适。在明确无“危险吻合”的情况下,可考虑用NBCA胶。此时,导管应尽量接近瘘口。根据瘘口的大小,可用高浓度NBCA甚至纯NBCA。多条供血者,应逐一栓塞,切忌在供血动脉主干注射NBCA,瘘口未能闭塞,侧支循环建立后仍向瘘口供血,且损失再次栓塞的入路。明胶海绵一般不用,因在体内可被吸收。
应用栓塞治疗的原则管内治疗常用的是颈动脉途径栓塞治疗和颈静脉途径栓塞治疗
(1)经动脉途径栓塞治疗
①单一供血动脉的瘘口,如供血动脉较粗大者,可应用可脱性球囊,而供血动脉较细者,则用不吸收性固体栓子或NBCA;
②数个瘘口大小不等,位于硬膜窦壁,而供血动脉在接近瘘口处又分成数支细小的分支者,可用PVA或冻干硬膜等微粒,靠血流冲击将栓子送到各瘘口前的小分支内。
不管用哪种方法,栓塞材料越接近瘘口越好。对于颈内、外动脉同时参与供血,可先用上述方法栓塞颈外动脉,对于颈内动脉脑膜分支供血,可采用颈动脉压迫法,多数可治愈。
若颈外动脉途径或静脉途径失败,可经股动脉穿刺置管,将微导管在微导丝导引下进入颈内动脉分支之供血支,可用弹簧圈栓子及NBCA栓塞,用后者栓塞时,为防止其返流到颈内动脉,需在DSA监视下低压缓慢注射,切忌用力过猛,造成正常血管的意外栓塞。在选择治疗方法时,切忌单纯结扎颈外动脉或某个供血分支,因为新的多发性侧支供血的迅速形成,反而会使病情复杂化,并失去再次栓塞的宝贵入路。
(2)经静脉途径栓塞治疗
若颈外动脉途径失败,可行股静脉穿刺置管,经颈内静脉-乙状窦-岩上窦或岩下窦到海绵窦或侧窦,用弹簧栓子栓塞海绵窦或侧窦腔而闭塞瘘口,用此法治疗时,需有路标示踪技术(Road-mapping),用Terumo超滑导丝导引,导管到位多不困难。眼上静脉扩张者可经此静脉置管到海绵窦,用弹簧栓子或球囊闭塞瘘口。
手术切除
血管内栓塞失败或无栓塞指征者,手术切除不失为有效的治疗手段。手术适应证为:
(1)合并颅内血肿,有占位效应;
(2)引流静脉呈静脉瘤样扩张,有破裂可能。开颅翻骨瓣时要特别小心,因为硬脑膜上充满了动脉化的静脉血管。如瘘口位于窦壁,血管内栓塞欠佳者,可开颅切开窦壁,直接行窦内铜丝填塞,效果肯定。
[6]放射治疗对于瘘口细小复杂者,放疗可取得一定效果,且副作用小,总剂量为30-50Gy。机制为放疗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坏死、脱落、增生等炎症反应,逐渐闭塞瘘口,达到治疗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