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急性脑内血肿的知识
急性脑内血肿指的是伤后3天内血肿形成并产生临床症状和体征,以额叶及其颞叶前部和底侧部的最为多见,大多情况下是与脑挫裂伤和硬膜下血肿相并存在,主要原因是顶后或者枕部着力外伤导致额极,颞极和额颞叶底面的严重脑挫裂伤,皮下动静脉撕裂出血导致的。如果大家发现了此项炎症,那相信不必多说也会在第一时间内到医院做详细的检查,这是必须的,下面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
基本概述
急性脑内血肿是指脑实质内的血肿,可发生在脑组织的任何部位,好发于额叶及颞叶前端,占总数的80%,其次是顶叶和枕叶约占10%左右,其余则分别位于脑深部、脑基底节、脑干及小脑内等处。位于额、颞前份和底部的浅层脑内血肿,往往与脑挫裂伤及硬脑膜下血肿相伴发,临床表现急促。深部血肿,多于脑白质内,系因脑受力变形或剪力作用致使深部血管撕裂出血而致,出血较少、血肿较小时,临床表现亦较缓。血肿较大时,位于脑基底节、丘脑或脑室壁附近的血肿,可向脑室溃破造成脑室内出血,病情往往重笃,预后不良。
发病原因
急性脑内血肿即伤后3天内血肿形成并产生临床症状及体征,以额叶及颞叶前部和底侧最为常见,多与脑挫裂伤及硬膜下血肿并存,系因顶后及枕部着力外伤致额极、颞极和额颞叶底面严重脑挫裂伤,皮质下动静脉撕裂出血所致。因着力点处直接打击所致冲击伤或凹陷骨折所致脑内血肿较少见,约占10%,可见于额叶、顶叶、颞叶、小脑等处。因脑受力变形或因剪力作用致脑深部血管撕裂出血所致基底节区、脑干及脑深部血肿罕见。
发病机制
血肿形成的初期仅为一血凝块,浅部者周围常与挫碎的脑组织相混杂,深部者周围亦有受压坏死、水肿的组织环绕。约4~5天之后血肿开始液化,变为棕褐色陈旧血液,周围有胶质细胞增生,此时,手术切除血肿可见周界清楚,几乎不出血。至2~3周之后,血肿表面有包膜形成,内贮黄色液体,并逐渐成为囊性病变,相邻脑组织可见含铁血黄素沉着,局部脑回变平、加宽、变软,有波动感,但临床上已无颅内压增高表现。
疾病检查
CT扫描,表现为圆形或不规则形均一高密度肿块,CT值为50~90Hu,周围有低密度水肿带,伴有脑室池形态改变,中线结构移位等占位效应。常伴有脑挫裂伤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表现。MRI,多不用于急性期脑内血肿的检查。多表现为T1等信号,T2低信号,以T2低信号更易显示病变。
临床诊断
急性外伤性脑内血肿的临床表现,与血肿的部位及合并损伤的程度相关。额叶、颞叶血肿多因合并严重脑挫伤或硬膜下血肿,多表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及意识障碍,而缺少定位症状与体征。脑叶血肿及挫伤累及主要功能区或基底节区血肿可表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等,小脑血肿表现同侧肢体共济及平衡功能障碍,脑干血肿表现严重意识障碍及中枢性瘫痪。顶枕及颞后着力的对冲性颅脑损伤所致脑内血肿患者,伤后意识障碍较重且进行性加重,部分有中间意识好转期或清醒期,病情恶化迅速,易形成小脑幕切迹疝。颅骨凹陷骨折及冲击伤所致脑内血肿,脑挫伤相对局限,意识障碍少见且多较轻,除表现局部脑功能损害症状外,常有头疼、呕吐、眼底水肿等颅内压增高的征象,尤其是老年病人因血管脆性增加,较易发生脑内血肿。
急性脑内血肿与脑挫裂伤硬脑膜下血肿相似,病人于颅脑损伤后,随即出现进行性颅内压增高及脑受压征象时,即应进行CT扫描,以明确诊断。由于这类血肿多属复合性血肿,且常为多发性,故而根据受伤机制分析判断血肿的部位及影像学的检查,十分重要,否则,于术中容易遗漏血肿,应予注意。急性期90%以上的脑内血肿均可在CT平扫上显示高密度团块,周围有低密度水肿带,但2~4周时血肿变为等密度,易于漏诊,至4周以上时则呈低密度,又复可见。此外,迟发性脑内血肿是迟发性血肿较多见者,应提高警惕,必要时应作CT复查。
并发疾病
如进行手术治疗后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注意有无复发性及迟发性血肿,应及时处理。继发性脑肿胀和脑水肿。重症患者易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应早期采取相应措施加以预防。长期昏迷患者易发生肺部感染、水电解质平衡紊乱、下丘脑功能紊乱、营养不良、褥疮等,在加强护理措施的同时,应及时予以相应的处理。
这些年,因为CT的日益遍及和穿刺技能的不断改进,穿刺医治脑内血肿被越来越多的医师选用,成功率不断提高,脑内血肿量及兼并伤程度一样的患者,使用穿刺医治成功后,其后遗症较开颅手术者轻,治愈率高。有少部分脑内血肿虽属急性,但脑挫裂伤不重,年纪大,血肿较小,缺乏20ml,临床表现轻,神志明白,坐落非主要功能区,无神经系统体征,病况安稳,亦可选用非手术医治。对少量缓慢脑内血肿,但颅内压正常,则无需特别处置,除非有难治性癫痫外通常不思考手术医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