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长翼状胬肉
翼状胬肉为球结膜及纤维血管组织呈翼状侵入角膜浅层,是一种结膜组织的增殖变性引起的病变。一般认为,长期暴露于烟尘、风沙、日光下,受冷、热刺激,结膜结缔组织变性增生,肥厚的球结膜及结膜下组织由球结膜向角膜表面侵袭,其形状酷似昆虫的翅膀而得名。翼状胬肉在中国传统医学中称之为“胬肉攀睛”,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外感、饮食、七情、劳欲等,使脏腑失调,邪热上攻于目,血滞于眦而发病。若眼裂部位常受风沙、烟尘或阳光等刺激,可加速胬肉的滋生与发展。也有人认为翼状胬肉与眼内直肌的节制韧带发育过强及遗传因素有密切关系。
翼状胬肉与假性翼状胬肉、睑裂斑有何区?
翼状胬肉与假性翼状胬肉、睑裂斑很相似,在临床上应予区别。假性翼状胬肉生长在黑眼珠边缘的任何一个部位,一般比较小,亦无发展趋势,为球结膜与角膜上皮粘连所致。临床上可见一索条或三角形结膜皱襞固定在角膜混浊部位,多发生于角膜溃疡、灼伤或化学腐蚀伤后。由于结膜只在头部与角膜粘连,故可用探针在其颈部下顺利通过,而不像真性翼状胬肉与周围组织全面粘着。
睑裂斑是一种阳光紫外线照射后引起的球结膜变性病变,位于睑裂部球结膜,角膜缘内外侧有黄白色无定形隆起斑,经过一定时间可逐渐扩大,不侵入角膜,因而仅略影响美观,故通常无须治疗。
翼状胬肉如何防治?
小而静止性的胬肉,不影响视力者,不需治疗。合并有沙眼或慢性结膜炎者,可应用抗生素或皮质激素眼药水点眼,如0.3%氟哌酸眼药水或0.5%可的松眼药水,每日3~4次。
如果胬肉长入黑眼珠而影响视力者,应到医院就诊,进行手术治疗。但手术后复发率高,且复发的胬肉进展快,常较原发者扩大,所以手术必须认真对待,术前要仔细考虑,术时务求彻底,以减少复发的可能性。常用的手术方式有胬肉埋藏术及胬肉切除结膜瓣移植术。为防止复发,术后可照射β射线,噻替哌、丝裂霉素C、争光霉素等滴眼均有一定疗效,但应注意其副作用。进展型胬肉手术后复发率高,术后早期应用0.5%可的松眼药水,每日4~6次。皮质类固醇类药物主要用以抑制创伤部毛细血管新生和成纤维细胞的增长,减轻术后炎症反应及肉芽组织的生成,无直接防止复发的作用。
中医中药治疗:本病辨证时,应将局部症状与全身证候相结合,胬肉头尖、色赤、体厚、眵泪多者属实;头平、色白、体薄者为邪气不盛,辨证有风热、实热与虚热之分。治疗上实火宜泻,虚火宜清,同时配合外用八宝眼药或红眼药粉涂在胬肉体部。如药物无效,发展较速者,又当采用钩割手法治疗。
在治疗期间,应当禁食辣椒、大葱等刺激性食物,并应禁烟酒。翼状胬肉的发病,与环境因素有重要的关系。预防翼状胬肉应注意避免眼睛受风沙、烟尘、有害气体、过度阳光及寒冷等因素的刺激,注意眼部卫生,患沙眼或慢性结膜炎应及时治疗,同时应注意睡眠充足,生活规律,避免大便干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