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底间质瘤是什么
胃肠间质瘤,也称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类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肿瘤,占消化道间叶肿瘤的大部分。胃肠间质瘤(GISTs)占胃肠道恶性肿瘤的1~3%,估计年发病率约为1~2/10000,多发于中老年患者,40岁以下患者少见,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大部分GISTs发生于胃(50~70%)和小肠(20~30%),结直肠约占10~20%,食道占0~6%,肠系膜、网膜及腹腔后罕见。
一、胃肠间质瘤的临床表现:
1、GISTs的症状依赖于肿瘤的大小和位置,通常无特异性。胃肠道出血是最常见症状。而在食管,吞咽困难症状往往也常见。部分病人因肠穿孔就诊,可增加腹腔种植和局部复发的风险。
2、GISTs病人第一次就诊时约有11~47%已有转移。转移主要在肝和腹腔,淋巴结和腹外转移即使在较为晚期的病人也较为罕见。转移瘤甚至可发生在原发瘤切除后30年。小肠GISTs恶性程度和淋巴结转移率最高,而食道GISTs恶性程度低。因此,严格来说,GISTs无良性可言,或至少为一类包括潜在恶性在内的恶性肿瘤。
3、CT、超声内镜、消化道造影可协助GISTs大小、局部浸润、转移、位置等的判断。
二、胃肠间质瘤的治疗:
胃肠道间质瘤的治疗是一件棘手的事情,原因是早期难发现,而且常规放化疗效果较差,即使可以通过手术切除了肿瘤的患者,也有一半的人会在两年后复发,且多数复发肿瘤切除后均会再次复发。
近年来,随着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的发展,一些全新的靶向治疗药物被陆续研制出来,并被批准用于治疗胃肠间质瘤。
手术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一般状况、肿瘤的分期来确定。胃肠间质瘤可以按照原发性肿瘤和复发转移性肿瘤分类。原发性肿瘤的患者还需要看是否有远处转移,发生远处转移的患者不适合手术治疗。复发转移性的胃肠间质瘤以靶向治疗为主,如果靶向治疗可以把肿瘤控制好,医师评估后如果可以获得R0切除(即手术切缘无癌细胞,完整切除),会进行辅助性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