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孤独症的饮食禁忌有哪些,应该如何治疗小儿孤独症呢,导致儿童孤独症的病发因素有哪些
一、小儿孤独症的饮食禁忌有哪些
1、谷类食物
我们所说的谷类食物主要指大麦、燕麦和黑麦等制成的食物,不包括大米和土豆等我们经常食用的食物。因此,自闭症的家长应注意尽量避免给孩子食用诸如黑面包、燕麦片、面食类(如馒头、包子、饼干)之类的东西。
2、蛋白食物
由于自闭症儿童无法彻底分解牛奶中的酪蛋白,造成消化道内带有*活性的短钛链增多,从而影响他们的症状,因此,控制自闭症儿童不吃或尽量少吃奶制品对他们来说是有利的。
除此之外,还有鸡蛋、鲜奶蛋糕、奶酪、冰激凌、酸奶等食物也同样富含酪蛋白,家长应该控制其孩子对这些食物的摄入。值得提出的是,由于牛奶含有丰富的营养,因此家长在控制这些食物的同时,应注意补充各类替代品,如豆奶或蔬菜等。
3、水杨酸盐食物
含水杨酸成分高的食物对自闭症患者有不良作用。因为水杨酸对人体的胃肠道有严重的负作用,会导致消化道的可通透性增加,这些食物包括橘子、橙、胡柚、柠檬、番茄等。
值得提醒家长的是,阿司匹林也含有大量的水杨酸。因此,家长不仅应注意尽量避免给孩子吃这类食物,在孩子感冒发烧时也尽量不要使用阿司匹林。
二、应该如何治疗小儿孤独症呢
治疗1、药物治疗
在现在医学上,虽然还没有用于治疗儿童孤独症的特效药,但是一些用于缓解过份活跃、不集中、情绪不稳定、暴力倾向等症状的药物对于儿童孤独症的治疗也是有一定的效果的,比如盐酸氟*、羟*酮等药物都是用于治疗儿童孤独症的一些常见药物。
治疗2、结构化教育
结构化教育这是治疗儿童孤独症的一种常见方法,这种治疗方法是通过发挥儿童孤独症儿童的长处来对患儿进行教育和训练,根据儿童孤独症儿童的兴趣来跟患儿进行互动与沟通,以促进患者的社交能力,这种方法对于治疗儿童孤独症的效果是非常好的。
治疗3、游戏疗法
游戏疗法这是通过与患儿进行游戏,分享游戏的愉悦体验来促进儿童孤独症患儿与他人交流的意愿,这对于拓展儿童孤独症患儿的人际关系的范围有很大的帮助。另外,游戏疗法需要专业的治疗师来给患者进行治疗,以免因治疗儿童孤独症不当给孩子造成更大的伤害。
治疗4、心理治疗
心理辅导在儿童孤独症的治疗中是极其重要的,要注意帮儿童孤独症患者降低自卑和孤僻心理,增强治愈本病的信心和愿望。严禁打骂儿童孤独症患者,避免责备埋怨,积极鼓励和谈心沟通是较有效的方法。
三、导致儿童孤独症的病发因素有哪些
诱因一、现在人由于生活方式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少,尤其是儿童,对于儿童孤独症的发生机理,过去认为是由于脑部机能障碍及后天教育方式不当所致。近年来国内外研究人员发现,儿童孤独症的发生、发展亦与过量食用“酸性食物”密切相关。
诱因二、在现代生活中,人们的餐桌多是高脂肪、高糖分、高蛋白的“营养型”、“精细型”食物,而蔬菜、杂粮等“粗食”偏少。研究表明,高脂肪、高糖分和动物性食物中的磷、硫、氯等在人体内易于形成酸性物质,故有人把这类食物统称为“酸性食物”;而蔬菜、水果、杂粮等食物中富含钾、钠、钙、镁等成分,在人体内表现为碱性,这些食物被称为“碱性食物”。注意膳食的“酸碱平衡”,有益于机体内pH值的相对稳定,使各种代谢功能协调,进而使身心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
诱因三、现在儿童时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过量食用酸性食品的儿童,会渐进性地出现一系列症候——手足发凉、容易感冒、皮肤抵抗力降低,常哭闹不安,免疫功能亦下降;严重者殃及大脑功能——钾、钠、钙、锌等碱性矿物质离子是大脑发育和维持大脑功能所必不可少的物质,若摄入量过少,则可导致思维功能紊乱,对儿童孤独症的发生发展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诱因四、在目前粗粮正逐渐被细粮所代替,饮食精细化。尤其是相当部分独生子女,糖果、巧克力等含糖量高的零食不断,更易于形成“酸性体质”。因此,在现代生活条件下,不可忽视儿童孤独症的预防。婴儿应尽可能用母乳喂养,因为母乳中含有丰富的碱性矿物质,有益于孩子智力的发展。
四、早期小儿孤独症会有哪些表现
1、刻板重复动作
患儿常坚持重复刻板的游戏模式和生活活动模式,抵抗改变,缺乏变化和想象力,如反复给玩具排队;坐的位置不能改变;东西放的地方不能改变;生活内容的顺序必须保持原样等。顽固地保持原样不变是孤独症的重要症状之一。
2、人际交往障碍
患儿常常感到特别孤独,与人缺乏交往,缺乏情感的联系,如新生儿被抱起时不与母亲贴身;7-8个月时被亲人或其他人抱起时反应无差异;患儿对父母的归来和离去无动于衷,没有依恋之情;对亲人和对生人一样,与生人在一起时,他们也不感到畏惧。该类患儿缺乏与人眼对眼的凝视,常常回避与人的对视,与周围人缺乏情感的交流。
3、语言发育障碍
为本症最突出的表现之一。儿童患病后一般语言逐渐减少,严重时完全缺乏。患儿对语言的理解能力低下,常出现一些刻板、重复、模仿和代词错用(尤其是在指代自身时用“你”代替“我”)等异常语言。患儿缺乏抽象概念,且思维过程趋向强迫性、局限性和贫乏性,缺乏幻想和想象力。患儿不会运用面部表情、躯体动作、姿势及音调与他人交往。
4、感知觉障碍
患儿对听觉、视觉刺激反应迟钝,好似“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对周围环境中出现的人或其他人物似乎没有看到,对他们的讲话也不予理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