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源性胸痛是怎么诊断的
食管源性胸痛诊断检查,主要是从观察患者疼痛多在吞咽时发作或加剧,胸疼伴有食管运动障碍者,是很痛苦的,尤其是摄入一些刺激性的食物的时候。然后进行常规食管钡剂造影、内镜检查,以明确食管是否有功能或结构的异常,必要时进行食管动力学特殊监测。这就是检查的过程。
食管源性胸痛的临床特点
(1)与性别、年龄相关,男性高于女性,男∶女为2∶1,发病高峰年龄在50岁后。
(2)疼痛多在吞咽时发作或加剧,常发生于餐后1h,持续4~5min放射至肩部。
(3)疼痛常位于胸骨后,Redel等研究证明当食管发生痉挛或胃食管大部分患者伴有胸痛,39%在胸骨后,35%在剑突下,1/3的患者向后背放射,后者可能是与心绞痛鉴别的重要线索。
(4)常伴有食管疾病的其他症状如非进行性吞咽困难、烧心、反酸和夜间反流等。
(5)胸痛伴有食管形态学病变者,除胸痛外,有较明显的消化系统症状;胸痛伴有食管运动障碍者,除胸痛外,部分患者缺乏明显的消化系统症状。
食管源性胸痛诊断程序,食管源性胸痛必须结合临床表现和各种检查方法,才能作出正确的病因学诊断。对反复发作性胸骨后或胸骨下疼痛的患者,首先应进行心血管方面的检查,以排除心脏疾患。然后进行常规食管钡剂造影、内镜检查,以明确食管是否有功能或结构的异常,必要时进行食管动力学特殊监测。部分患者胸痛与食管异常的因果关系不易确立,因此,尚需进行激发试验。为提高阳性检出率,可进行联合检查。Richter报道910例非心源性胸痛患者的检查。单独食管测压、依酚氯铵(腾喜龙)试验及滴酸试验检出食管源性胸痛的阳性率分别为28%、23%及7%,采用联合检查阳性检出率为48%,明显优于前者。
实验室检查:反复发作性胸骨后或胸骨下疼痛的患者,首先应进行心脏方面的检查,常规心电图、运动实验等检查是不够的,必须进行冠脉造影。如无阳性发现,应考虑是否有食管因素存在。食管钡剂造影亦是常规的初筛检查,可疑者可行内镜检查以确定食管有否食管炎、肿瘤以及裂孔疝等。
24h食管pH监测应用便携式24h食管pH连续监测法,可连续监测食管pH变化,并可结合胸痛发作情况进行分析,判断胸痛发作是否与食管酸反流有关。食管测压食管测压是诊断食管动力异常的重要手段,不论是应用灌注式抑或是气囊测压法,均可对食管运动异常进行诊断,晚近24h食管连续测压装置,特别是与食管pH监测同步记录仪,更广泛应用于食管源性胸痛的诊断,特别对弥漫性食管痉挛、贲门失弛缓症以及食管蠕动异常等食管运动障碍。食管测压是一项重要的检测手段,也可对胸痛发作与食管蠕动异常的关系进行全面评估与分析。
食管源性胸痛其他辅助检查:Bernstein酸灌注试验如酸灌注试验激发心绞痛样胸痛发作,而盐水灌注不诱发胸痛则为试验阳性,提示为食管源性胸痛。气囊扩张试验用气囊扩张食管下段,食管源性胸痛患者,60%诱发胸痛,而正常组只有20%有胸痛,同时NCCP患者接受引起胸痛的膨胀容量最小值明显低于正常组。并非每个疑为食管源性胸痛患者都需作上述各项检查,应根据临床特点,选择必要的检查方法以确定胸痛的食管方面病因学。食管源性胸痛检查处理模式。
通过其他辅助检查比如Bernstein酸灌注试验,如酸灌注试验激发心绞痛样胸痛发作,而盐水灌注不诱发胸痛则为试验阳性,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检验方法。根据临床特点,选择必要的检查方法以确定胸痛的食管方面病因学。食管源性胸痛检查处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