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列卫真能治好慢性髓性白血病吗
自1845年首次报道慢性髓性白血病(CML)以来,医学工作者从未停止对疾病治疗的探索,但均未能获得良好疗效。直到2001年第一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甲磺酸伊马替尼(格列卫)的问世,为CML患者带来了里程碑式的良好疗效,这种疾病从不治之症变成了可治、可控的“慢性病”。而因为电影《我不是药神》的上映,“格列卫”成为了普通公众热议的话题。
CML患者的癌细胞中第22号染色体明显短于正常人,被命名为“费城染色体”,即Ph染色体,后证明是9号和22号染色体长臂易位的结果。伊马替尼(格列卫)可以选择性地阻断ATP与ABL激酶结合位点,有效地抑制BCR-ABL激酶底物中酪氨酸残基的磷酸化,使该酶失活,从而阻止下游信号传导,使得参与细胞周期、粘附骨架形成等生理过程的多种基因转录发生改变,引起BCR-ABL阳性细胞分化、凋亡。
由于伊马替尼(格列卫)和其他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的引入,CML患者的预后明显改善,>80%的CML慢性期(CP)患者可达到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CCyR)。对于初发病的CML慢性期患者常使用一代TKI伊马替尼;近期研究也发现二代和三代TKI能在更早期诱导深度治疗应答,但长期总生存(OS)率与一代TKI相似。二代TKI用于高危患者可能有一定优势。如果一线使用伊马替尼,未在12个月获得CCyR,或治疗6个月时BCR-ABL仍>10%,需考虑换用二代T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