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的发病原因介绍
很多人在出现腹泻的时候都会自己服用些抗生素治疗,但是其实腹泻也是分为很多种的,并不是吃抗生素就能够治疗的,如果没有对症下药,不但不会见效,反而会耽误治疗时间,加重腹泻或者是引起慢性肠炎,给治疗增加难度。
腹泻的发病机制有以下几种:
(1)渗透性腹泻:进食大量不能吸收的溶质,使肠腔内渗透压升高,大量液体被动进入肠腔而引起腹泻。其特点是:①大便量低于每日1升;②停止或显著减轻;③大便酸度增高,PH在5左右(正常接近于7)。多见于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症,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小肠黏膜病变引起的吸收不良,短肠综合征,肠内细菌过度孳生,服用高渗性导泻剂如硫酸镁、甘露醇、乳果糖等。
(2)分泌性腹泻:由于胃肠道水与电解质分泌过多或吸收受抑制所引起的腹泻。特点是:①大便量超过每日1升;②大便为水样,无脓血;③大便PH或偏碱性或为中性;④其禁食48小时后腹泻仍持续存在。引起分泌性腹泻的促分泌物包括细菌性肠毒素(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霍乱),内源性促分泌物(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血管活性肠肽瘤和胃泌素瘤),内源性或外源性导泻物质如胆酸、脂肪酸和某些泻药。
(3)渗出性腹泻:肠黏膜的完整性因为炎症、溃疡等并不而受到破坏,造成大量渗出所引起的腹泻,在临床上以脓血便为特征,常可伴有腹部或周身的炎症或感染症状。渗出性腹泻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而感染是渗出性腹泻的最常见的病因,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真菌感染等。非感染性渗出性腹泻的原因包括炎症性肠病、肠道肿瘤、放射性肠炎等。
(4)胃肠运动功能异常性腹泻:由于胃肠运动过速,导致胃肠道内水、电解质与肠上皮细胞接触时间缩短,直接影响水分的吸收引起腹泻。主要见于肠易激综合征、恶性类癌综合征、甲亢、胃大部切除和糖尿病等。
所以,患者出现腹泻以后不要盲目的用药物治疗,应该先去医院做下化验,查明病因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这样才能保证患者少受罪,治疗效果好。为了预防腹泻,大家也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多加注意,保证饮食的新鲜,营养,安全,健康,并多锻炼,改善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