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哪些遗传性因素
有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会对某个特定的产生,产生特定的刺激,一旦场景出现,就会出现精神分裂症的情况,所以,作为精神分裂症的家人,应该避免这些场景再次出现,另外,有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还会受一定的遗传性因素影响。
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哪些遗传性因素
精神分裂症是以基本个性改变,思维、情感、行为的分裂,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为主要特征的一类最常见的严重的精神疾病。患者一般无意识和智能方面的障碍和器质性改变,多在16~40岁发病。其表现可分为阳性性状和阴性性状。阳性性状包括出现错觉、幻觉和思维紊乱,阴性性状包括淡漠、自闭和认知减弱等。
这种疾病具有很强的遗传性,同时,环境因素在疾病的发病过程中也具有一定的作用。针对家族、双胎和领养儿童的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的遗传作用可达到80%左右。
迄今的遗传学和流行病学的研究尚未明确精神分裂症的病因。但在欧洲人群中进行的大量研究表明,人类5号染色体的一个区段(5Q22-23)的某些基因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生密切相关。但人们对这个区域的某些基因是否在世界其他人群(尤其是东亚人群)中同样与精神分裂症发生存在相关性知之甚少。
为了解5号染色体的一个区段的某些基因在我国人群中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相关性,我们在中国人群中开展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人类5Q23。3区段的某些基因(PDZ-GEF2、LOC728637和ACSL6)同样与我国人群精神分裂症的发生相关。
专家提醒:虽然并不是所有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都是遗传的问题导致的,但这确实是一个主要的因素,所以,当孩子比较小的时候,家长要留意孩子的精神是否出现问题,一旦有疑似精神分裂症的情况,就要向医生汇报一下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