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

  骨质疏松这个问题形成的原因有着很多,在这诸多的发病原因之后,便是有着不同的发病机制。对于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大家是不是也有着一些兴趣呢?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发病机制

  骨质疏松症是在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影响高峰骨量以及骨量丢失并最终发展至骨质疏松,这些因素包括药物,饮食,种族,性别以及生活方式,骨质疏松症可以是原发性的也可以是继发性,原发的骨质疏松症可以分为Ⅰ型和Ⅱ型,继发的骨质疏松症也称为Ⅲ型骨质疏松症,本文主要讨论的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1、Ⅰ型或称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认为其主要原因是性腺(雌激素和睾酮)功能的缺陷,发生在任何年龄段的雌激素和睾酮缺乏都将加速骨量丢失,骨量丢失的确切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破骨细胞前期细胞的募集和敏感性增加,以及骨吸收的速度超过骨形成,在绝经后的妇女,第一个5~7年中骨的丢失以每年1%~5%的速度递增,结果是导致骨小梁的减少,容易出现科勒斯骨折(Colles’fracture)和椎体骨折。

  雌激素缺乏使骨对甲状旁腺激素(PTH)的作用敏感性增加,导致钙从骨中丢失增加,肾脏排泄钙降低,1,25-(OH)2D3生成增加,1,25-(OH)2D3的增加促进肠道和肾脏对钙的吸收,并通过增加破骨细胞的活性和数量促进骨吸收,PTH的分泌通过负反馈机制而下降,引起同上述相反的作用,破骨细胞也受细胞因子的影响,如TNF-α,IL-1以及IL-6,上述细胞因子由单核细胞产生,在性激素缺乏时产生增加。

  2、Ⅱ型,或称老年性骨质疏松症见于男性和女性,源于骨形成下降和老年人肾脏形成1,25-(OH)2D3降低,上述生理变化的结果是引起骨皮质以及骨小梁的丢失,增加了髋骨,长骨以及椎骨的骨折发生危险性,表1为Ⅰ型骨质疏松症和Ⅱ型骨质疏松症的区别。

  3、Ⅲ型骨质疏松症继发于药物尤其是糖皮质激素,或是其他各种能增加骨量丢失的病变。

  在Ⅰ型和Ⅱ型骨质疏松症中,以妇女为多见,男女比例分别为6∶2(Ⅰ型)和2∶1(Ⅱ型),Ⅲ型骨质疏松症中,男女发病比率无差异,Ⅰ型骨质疏松症的发病高峰年龄为50~70岁,Ⅱ型骨质疏松症的高发年龄为70岁以上,Ⅲ型骨质疏松症发病与年龄关系不大,可见于任何年龄。

  上面便是对于骨质疏松不同发病机制的介绍,相信通过这些知识的了解,大家对于骨质疏松这个问题也是有了更深的了解,希望在以后面对这个问题时,大家更有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