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防治共识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主要发生于早产儿,由于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并伴随结构不成熟所致,自然病程为生后早期发病,生后2d内病情渐加重,如果不予治疗,可能由于进行性的低氧血症及呼吸衰竭导致死亡;存活者,生后2—4d情况开始改善。临床上,RDS表现为早期出现的呼吸窘迫、紫绀、呻吟、三凹征及呼吸增快,血气分析可能会发现呼吸衰竭。胸部x线检查可确诊,典型表现为毛玻璃样改变及支气管充气征。在佛蒙特州一牛津新生儿网上有关RDS的定义要求,婴儿在空气条件下PaO:<50mm Hg、中心性青紫或需给氧以维持PaO:>50mm Hg,并有典型的胸部x线表现。RDS管理的目的是提供保证最多数量存活,并同时不良反应最少的干预。在过去的4O年间,已有很多预防及治疗RDS的策略及治疗,并经临床验证,现已对多数进行了系统回顾。

  产房内稳定新生儿

  表面活性物质缺乏的患儿不能保证足够的功能残余气量及维持肺泡膨胀状态。过去,对多数此类患儿首先进行100%氧气的球囊。面罩复苏,随后,早期气管插管给与表面活性物质。现已有证据表明,100%氧气复苏与足月儿及近足月儿死亡率的增加有关。纯氧使早产儿生后2h的脑血流减少20%,肺泡。动脉氧分压差高于空气复苏组,其对早产儿可能亦是有害的。另外,现已明确,未加控制的潮气量,无论是太大还是太小,都会造成不成熟肺的损伤。尽管目前对于持续呼吸道正压(CPAP)能否减少表面活性物质及机械通气的使用尚不清楚,但产房内已越来越普遍的使用CPAP技术。对生后的早产儿立即监测脉搏血氧饱和度可提供新生儿复苏时有关心率的信息,并有助于避免高氧的出现。在生后的转化过渡期,血氧饱和度会在5min内逐渐从60%升至90%,氧饱和度监测可帮助发现正常范围以外的婴儿并指导给氧。早产儿复苏的临床研究证据有限,此方面的推荐较弱。

  推荐

  1、使用尽可能低的氧浓度复苏,维持心率>100次/min,这样可减少脑血管收缩(B),可能降低死亡率(B)。

  2、经面罩或鼻塞使用至少5—6cm H:O压力的CPAP复苏,以稳定气道并保持功能残余气量(D)。

  3、如果复苏时需正压通气,可通过使用组合的通气设施来测量或控制吸气峰压,避免过大的潮气量,从而降低肺损伤的危险(D)。

  4、仅对面罩正压通气无效及需要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的患儿进行气管插管(D)。

  5、为避免高氧,脉搏氧饱和度监测仪可用来指导复苏时的给氧。切记,生后转换期正常氧饱和度可能介于50%~80%(D)。